
本報銀川10月6日電 記者張文攀從日前召開的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適水產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依托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支持,被耕地鹽堿化問題困擾的賀蘭縣探索稻漁綜合種養技術,通過“以漁治堿”適水產業發展,以西北地區2%的養殖水面產出了11%的水產品,畝均單產達1120公斤,是西北平均值的4.9倍以上,為西北地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了借鑒經驗。
據了解,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帶來的陸基生態漁場技術,與當地探索的“寬溝深槽”模式深度融合,構建起“魚蟹松土—稻稈還田—微生物分解”的循環鏈條。“魚蟹在稻田中穿梭覓食,既松動土壤促進水稻根系發育,其排泄物又替代了部分化肥,3年可減少六成農藥使用,土壤鹽分每千克降低3.55克。”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江衛平介紹,通過化學降堿、物理穩堿、生物控堿等組合技術,解決了當地鹽堿水養殖成活率低的難題。
多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圍繞賀蘭縣河蟹養殖面臨的難題,先后派出專家前來開展新品種引進與模式示范、稻漁綜合種養等,特別是今年5月,該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順利落戶賀蘭以來,進一步整合資源,推進中華絨螯蟹“陽澄湖1號”新品種配套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在賀蘭縣轉化落地,推動環棱螺“蠡湖1號”的本土化適繁適養驗證,開展耐堿大口黑鱸、珍珠蚌等優質品種和實用技術的轉化應用。
在技術支撐下,賀蘭縣水產品產量連續9年穩定增長。2024年,全縣漁業總產量6.35萬噸,水產品綜合產值突破9億元,同比增長16.3%。其中,稻漁立體種養模式讓“一田雙收”成為現實,蟹田米溢價三成,大閘蟹畝產超百斤,畝均凈收益達3000元,是普通水稻種植的兩倍多。依托漁業發展,賀蘭縣連續舉辦各類漁事活動,帶動鄉村旅游,形成了以旅興漁、以漁促旅的良好循環,適水產業成為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推廣,不僅破解了鹽堿地治理難題,更構建起‘生態—產業—民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助力了賀蘭縣鹽堿化程度高的地區從‘地難種、水難養’到‘稻豐魚肥’的轉變。”賀蘭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衛宇星說。
編輯:孫建勝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