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來,“兩山”理念如一抹青綠潑灑神州,勾勒萬千生態畫卷。落筆處,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多彩中國。在江蘇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指導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縣”在起筆!青綠繪江山》融媒體行動,深度解碼“兩山”實踐生動樣本,探尋縣域“中國色”如何繪就,邀你共讀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自古,茅山便有“仙境”之稱,如今這片地區更是別有“洞”天。
在其地下深達千米的鹽穴秘境里,此刻正流動著三股“靈氣”——中轉的天然氣、壓縮的空氣和存儲的氫氣。三氣交融,氤氳匯聚,讓曾經閑置的鹽穴煥發新生,成為一座“地下寶庫”,悄然開啟常州金壇綠色能源轉型的新篇章。

“兩山”理念在這里落地生根,將繪出怎樣的“中國色”?
這一天,記者葉帆與中鹽鹽穴公司的采鹽老師傅孫國建一同出發,探訪當地幾大鹽穴的轉型成效,見證“綠水青山”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發展故事。
“鹽窟窿”變“氣糧倉”,廢穴儲能減碳增綠
“金壇儲氣庫?孫師傅,咱不是要去鹽穴么,怎么來這兒了?”記者看著眼前的建筑,向身旁的孫國建拋出了疑問。這位“老鹽工”笑著解釋:“這確實是我們中鹽的老鹽穴,20多年前我就在這兒采鹽礦,現在它能儲存天然氣。你別看現在這些鹽穴成了寶貝,以前它們可是讓人頭疼的鹽窟窿?!?/p>
原來,傳統鹽礦開采后遺留的采空區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需持續投入資金進行治理,地下空間資源長期難以有效利用。為突破這一困境,金壇以鹽穴綜合利用為目標,全面提升技術標準,對巖鹽資源實施整體規劃和集約開發,推動鹽礦從單一開采向“儲氣、儲能、儲氫”等多元功能轉型。
這時,金壇儲氣庫的監測員孫宇昊迎面走來,他充滿自豪的介紹讓記者對這座“老鹽穴”的新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金壇儲氣庫是我國首座鹽穴儲氣庫,也是亞洲首座鹽穴儲氣庫?!?/p>

當被問及如今能存多少天然氣時,孫宇昊給出了一組亮眼數據:“今年新增工作氣量0.8億立方米,總工作氣量已突破10億立方米大關,從建成投產至今已累計注采氣超148億立方米,能有效平衡天然氣主干管網管輸壓力?!?/p>
這意味著什么?
孫宇昊算了一筆“環保賬”:“相當于替代了1800萬噸標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900萬噸,是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優化長三角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撐。”

對老百姓而言,這座地下“氣糧倉”的好處更直接。
“我們在用氣低谷時儲氣,成本比現貨天然氣低三成,應急調峰時能保障居民用氣需求?!睂O宇昊說,儲氣庫的保障范圍涵蓋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四地共14個市74個縣,“去年冬天寒潮,我們三天采氣超過6400萬立方米,可滿足27萬戶家庭的冬季供暖需求。”

聽著這些,孫國建忍不住向記者“炫耀”:“不錯吧,以前采完鹽就剩個鹽窟窿了,現在成了‘氣糧倉’,用氣高峰期就不怕‘氣短’了!”如今,這樣的“氣糧倉”在金壇已有5座,全都是利用鹽穴建設而成。

憑借這些鹽穴儲氣庫獨特的資源優勢,金壇正在直溪鎮全力打造服務長三角的天然氣貿易區域中心。更具創新意義的是,這里正實踐著一種“地下氣庫+地上農場”的融合發展模式,在生態與經濟效益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在地下,龐大的儲氣庫群如同一個個深藏于地底的“能量銀行”,通過天然氣的調峰與貿易儲備,不僅依托管網輻射長三角能源市場,更通過季節價差與市場交易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而在地面之上,項目展現出別樣的生機——庫站上方及周邊土地并未被傳統工業設施占據,而是被精心規劃為生態農場。當地農戶積極參與經營,既實現了土地的高效集約利用,也開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徑,形成了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這一模式也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儲氣庫持續為區域提供清潔能源,有效替代煤炭消耗,助力實現減排目標。而地上連綿的農田和植被,不僅構筑起美麗的田園景觀,更發揮著固碳釋氧、涵養水土的生態功能,避免了工業用地常見的生態隔離與硬化問題,使整個項目區域和諧融入江南水鄉的自然肌理。
地下“藏”底氣,保供穩市場;地上稻花香,生態惠民生,金壇讓這一座座“氣糧倉”,持續孕育出綠色發展的未來。
綠色“充電寶”,空氣能發“零碳電”
途中,孫國建告訴記者鹽穴又一新用處,記者很驚訝,“鹽穴還能發電?”
于是,孫國建帶記者來到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在華能江蘇公司運行部值長陳偉的講解下,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有了清晰答案。

“鹽穴是儲存壓縮空氣的好容器?!标悅ブ钢笓]中心的大屏介紹,“用電低谷的時候,電站利用電能將空氣高度壓縮,儲存在地下鹽穴;用電高峰的時候,再將壓縮空氣釋放、加熱用來發電,每小時能發6萬度電,單次儲能可連續發電5個小時,也就是30萬度電。”

“這不就是個綠色‘充電寶’嘛!”記者恍然大悟,孫國建緊接著補充:“那我們的鹽穴就是‘電池殼’咯!”這個形象的比喻,恰好道出了鹽穴與儲能電站的完美配合。
而這座電站的厲害之處,遠不止“儲存空氣發電”這么簡單。
“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是國內目前該領域唯一能接受電網實際調度的電站,也是唯一能驗證關鍵核心設備國產化研制能力的電站,還是唯一為探索新型儲能提供經驗數據的電站。”陳偉口中的三個“全國唯一”,背后是全球首創的“非補燃”技術在支撐。

“傳統壓縮空氣儲能會有熱能損耗,世界主流辦法是‘補燃’,但會排放二氧化碳?!标悅ソ忉尩?,“我們的‘非補燃’技術,是將熱能跟壓力勢能解耦,通過介質傳導把熱能單獨儲存在儲熱系統里,既降低損耗、提高效率,發電過程還能全程無燃燒、零排放。”

如今,這座全球首座大型非補燃式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全年可節省標煤約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5萬噸,還發布了2項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標準、立項1項IEC國際標準,擁有核心專利56項。2022年投運的60兆瓦非補燃式機組,年發電量已達1億千瓦時;二期項目更將建成2套350兆瓦非補燃式機組,未來將為江蘇省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未來“儲氫港”,護航氫能新時代
除了儲氣與儲能,金壇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探索仍在不斷深入。7月下旬,薛埠鎮迎來一項國家級的重大工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規模鹽穴儲氫”項目主體工程正式開工,由中鹽集團承擔主體建設。

孫國建帶著記者來到了這片熱火朝天的項目現場。恰逢薛埠鎮規劃建設辦主任胡文也在工地,他向記者介紹道:“與其他儲能技術相比,地下儲氫規模大、周期長、成本低、安全性高,鹽穴是目前最理想的儲氫載體。” 他進一步補充,鹽穴因其極佳的密閉性和地質穩定性,在全國范圍內都是稀缺的儲氫資源,而金壇正擁有這份得天獨厚的優勢。

望著眼前繁忙的景象,孫國建師傅的言語中充滿了自豪,他指著工地向記者描繪了項目建成后的圖景:“建成后能儲存3000萬立方米氫氣,相當于5萬輛家用氫能源車跑一年的量?!?/p>
從采鹽到儲氫,從傳統工業到前沿能源領域,金壇的鹽穴正一步步向著低碳未來邁進。
當記者與孫國建漫步在各個鹽穴項目間,遠眺云霧繚繞的茅山,腳下是豐收的稻田,身旁是運轉有序的能源設施,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畫卷徐徐展開。

如果要問金壇的“中國色”是什么?
那便是源自鹽礦的云母白

過去它是深埋地下千米的自然饋贈
如今成為驅動未來的清潔動能
在“雙碳”行動與綠色發展的浪潮中
這抹云母白
標志著閑置鹽穴
變身能源寶庫的科技突破
蘊涵著傳統工業
轉型新型能源的生態治理策略
更彰顯著“兩山”理念下
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說
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是我國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
當三股“靈氣”在鹽穴秘境流轉
千米鹽層下
正擘畫著綠色和諧、永續發展的未來圖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