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羅馬10月5日電 記者手記|意大利月光下的中國味道
??新華社記者高婧妍 張馨文
??意大利米蘭初秋的夜晚,月色灑在城市的屋頂與石板路上。在靜謐的布雷拉街區,一塊亮著中文的霓虹燈招牌格外醒目。招牌下是一家四川熱鹵店面。推門而入,熱鹵伴著葡萄酒的香氣撲面而來……
??不大的店面里,來自不同國家的顧客圍坐一起,店主曾小棠和王浩然正在為他們分發中秋月餅。
??意大利客人好奇地發問:“為什么要吃月餅?”店主笑著解釋:“這是我們過中秋節的傳統。圓形的月餅象征著團圓,與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是中國人最溫暖的節日記憶。”
??明月何曾是兩鄉。月亮的浪漫寓意,就這樣跨越山海,在萬里之遙的米蘭,撒入了友人的心中。
??美食的力量往往超出想象。如今,在意大利街頭,人們可以看到西安肉夾饃、重慶火鍋、云南米線……越來越多的中餐館,正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把中國的味道和故事帶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美食不僅帶來了味覺的愉悅,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不少顧客會在品味一道菜時追問其來歷,每當這時,曾小棠和王浩然就會詳細介紹這道菜的產地以及背后的故事。熱鹵店的常客卡泰麗娜·切科尼告訴記者,她以前總覺得中國很遙遠,但因常來吃這家四川鹵味,漸漸地,中國讓她感到很熟悉。
??在羅馬經營一家肉夾饃店的胡陳強告訴記者,開業六年來,他常在當地顧客咬下第一口肉夾饃時,指著墻上那張兵馬俑的照片,告訴他們這道食物與西安的淵源,“這樣他們記住的就不只是一個饃,更是一個國家、一種文化”。
??“對我來說,中餐不只是吃飯,而是一種了解中國的方式。”肉夾饃店的顧客弗蘭切絲卡·法蒂卡這樣與記者分享對中餐的理解。顧客西蒙娜·巴爾蒂埃說,她每次來就餐時都忍不住仔細閱讀墻上有關中國的介紹,“中餐好似一個切入口,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
??一頓飯的意義,有時遠超一餐的溫飽。一塊月餅、一個肉夾饃、一杯葡萄酒配鹵味……中國人與意大利人分享的,美味之外更有好奇、理解與信任。
??中秋夜色里,月亮高懸,香氣四溢。有人第一次品嘗月餅,有人靜靜聆聽著店主的介紹,感受著來自中國的文化與習俗,有人講述家鄉的故事,也有人在異國他鄉找到久違的共鳴……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在意大利的月光下,這句話有了新注解:以食為媒,美食可以成為與世界“團圓”的橋梁。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