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連10月3日消息(記者劉培俊 見習記者丁一)清晨,淡金色陽光籠罩大連梭魚灣,海面波光粼粼,生機盎然。晨跑愛好者已踏上“梭魚跑道”,紅色塑膠跑道泛著暖光,800米長度既是優質健身路徑,更以海洋文化設計成獨特“藝術品”。

俯瞰梭魚灣濱海體育公園(央廣網發 甘井子區委宣傳部供圖)
記者體驗發現,跑道彈性適中,落腳有輕微回彈,跑步感受舒適。尤為特別的是,空中俯瞰,跑道勾勒出游動的梭魚造型。不少愛好者用GPS定位軌跡,在地圖上跑出“發光魚”圖案,讓跑步添了別樣意趣,盡顯文化與運動融合的巧思。

俯瞰夜間“發光魚”圖案(央廣網發 甘井子區委宣傳部供圖)
站在濱海步道,城市風光盡收眼底。向西,大連造船廠巨輪在晨霧中若隱若現,似沉睡的鋼鐵巨人,訴說工業歷史;向東,中山區高樓群在朝陽下熠熠生輝,與東港建筑群勾勒出迷人天際線。每隔幾分鐘,飛機掠過梭魚灣足球場,工業血脈、現代活力與對外連接的脈搏在此交融。

游客駐足欣賞海景(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隨著清晨推移,公園東側漸趨熱鬧。商戶忙著準備當日營業,山葵烤牛肉、鐵板魷魚、燜子等大連美食香氣四處飄散,吸引著過往市民與游客。依海而建的餐廳仍顯寧靜,鋼結構圓形建筑與足球場輪廓呼應。二層觀景平臺上,早起游客品著咖啡,將海、城、球場美景盡收眼底。每逢比賽日,這里便切換“熱鬧模式”,與場內氛圍相映成趣。
梭魚灣的變遷引人關注。作為春柳河與周水河入海口,因咸淡水交匯、梭魚豐富得名。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碼頭,如今提質升級,從能源運輸地變身為親海打卡點,工業遺跡融入休閑生活,成為城市更新的生動實踐。

市民與游客在公園里散步(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東側的梭魚灣體育場是體育迷“圣地”,可容納6萬余人,舉辦大型賽事時座無虛席,吶喊聲與海浪聲交織,奏響海濱城市獨特“樂章”。“海上游大連”航線已開通,串聯東港與梭魚灣,市民游客可乘游船從海上賞灣區風光。

梭魚灣足球場內,滿是熾熱的足球熱情(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國慶假期,當朋友圈風景照陷“人從眾”審美疲勞時,西北路的“仰望”口袋公園成了獨特去處。它挨著周水子機場跑道盡頭,不像傳統公園,更似精心梳理的城市一隅。躺在海浪形休閑躺椅上,視野被藍天填滿,如動態畫布。

游客與飛機同框(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公園650米長的打卡位是最佳攝影點。人們舉著手機屏息等待,不為風景,只為飛機轟鳴。當機翼撕裂風聲,飛機俯沖而來,銀白色腹部壓著樹梢低空掠過,近得能看清起落架紋路,按下快門,便是朋友圈“攝影大賽”的亮眼作品。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