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曾經生物稀少、一片荒蕪的“海底荒漠”,如今已成為生機盎然的“水下森林”。
在唐山祥云灣海域,一場持續十多年的海洋生態修復試驗,正悄然改變著這里的底色。
以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通過投放人工礁體、修復海草床、增殖放流等方式,唐山海洋牧場不但修復了海底生態系統,還積極探索產業綠色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今年6月拍攝的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智能網箱。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供圖
■ 生態修復,重現海域生機
層層疊疊的牡蠣礁上,海參緩緩蠕動,各種貝類密布其間,繁茂的海藻林隨波搖曳,成群的魚兒穿梭其中……
11月3日,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站在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唐山海洋牧場”)的監控屏幕前,看著屏幕上由高清水下攝像頭傳回的實時畫面,記者眼前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海底世界的“窗戶”。
這片生機勃勃的“水下森林”,與十多年前拍攝的畫面形成了鮮明對比。那時的同一片海域,曾是生物稀少、一片荒蕪的“海底荒漠”。
祥云灣海域位于灤河入??谝阅?,歷史上是渤海四大漁場之一。在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振海的記憶中,這里曾是天然寶庫:“20世紀80年代以前,海里遍布海草床、貝藻礁,鰨目魚、黃花魚、帶魚隨處可見?!?/p>
然而,由于近海養殖擴張、工業排污加劇以及過度捕撈,這片富饒海域生態一度急劇退化:海底植被消失,漁業資源枯竭,海底逐漸荒漠化。一位老漁民的話曾深深刺痛過張振海:“海洋要是再不修復,就只剩下海水,沒有魚蝦了。”
為了讓海域重現生機,2009年,張振海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艱難的海底生態修復試驗。他們提出“貝藻礁生態系統”理念,以牡蠣礁、海藻場、海草床為核心,通過人工礁體投放、海草床修復、增殖放流等方式,保護修復近海生態系統。
修復海底生態,首先需要深入了解這片海域的特性?!安澈J前敕忾]內海,我們所在的灤河口海域正對渤海海峽口,海流帶來的新鮮海水,是生態修復的天然優勢。”張振海介紹。
團隊研究發現,曾在這片海域大量存在、后來卻幾乎消失的牡蠣礁,是重建生態系統的關鍵。
“牡蠣礁由牡蠣相互固著而形成,因為它具有獨特的三維結構,可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繁殖、育幼和庇護的場所,產生‘聚魚效應’。”張振海說,此外牡蠣礁還有不少其他功能,比如改善水體清澈度、減輕富營養化,同時還能消減近岸波浪能量、減少岸線侵蝕。
為了盡快重建牡蠣礁生態系統,團隊開始設計、投放各種人工礁體。然而,在泥沙底質海域,傳統立方體礁石效果不佳,牡蠣附著后容易在水流沖擊下脫落。經過反復試驗,團隊創新設計出梯形鋼架礁體。
“這種仿山形狀的設計,更有利于牡蠣世代堆積生長。”張振海指著監控畫面說,“你看,現在這些礁體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牡蠣群落?!?/p>
經過長期實踐,團隊創新設計出20余種人工礁體,包括梯形鋼架礁、石塊填充組合礁等,確保礁體抗沖刷,有利于牡蠣附著。截至目前,他們累計在9000畝海域投放人工礁石110萬空立方米,成片的牡蠣礁在這片海域重現。
海草床修復,是祥云灣海域生態修復的另一場攻堅戰。
“海草是一種開花的草本高等植物,大面積的連片海草被稱為海草床。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并稱為三大典型近海生態系統,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在生態上具有重要意義?!睆堈窈Uf。
為修復海草床,他們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毅團隊合作,采用植株移植法和種子種植法重建海草床。其中,移植法是在海草種苗上配重后移植,成活率95%以上;種植法則是用海草種子裹上泥土栽種,增加遺傳多樣性。經過五六年的持續修復,目前試驗區的海草已非常茂盛。
從“海底荒漠”到“水下森林”,世代居住于此的漁民們對海洋環境變化感觸最深:“海里環境好了,海貨多了!”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長期跟蹤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變化:“唐山海洋牧場貝藻礁區內的生物量是非礁區生物量的30倍以上,綠鰭馬面鲀、牙鲆、帶魚等一度消失的渤海本土魚種重新出現。”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態系統的全面恢復。監測顯示,祥云灣海域水質常態保持一類標準,礁區海藻覆蓋率從幾乎為零恢復到15%以上,總生物量較修復前增加44倍。

2024年3月,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增殖放流。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供圖
■ 產業賦能,實現可持續利用
11月3日中午,唐山祥云灣新戴河漁港碼頭。海風輕拂,十幾艘漁船靜靜停泊。
漁民孫繼臣剛剛帶領游客體驗歸來。他一邊整理船舷,一邊笑著對記者說:“以前出海捕魚風險大,收入不穩定?,F在搞休閑漁業,旅游旺季接待游客,淡季捕點兒魚,每年能掙十多萬元!”
孫繼臣的笑容里,映照著海洋牧場產業發展給他帶來的生活巨變。
“海洋產業的發展,絕不能走竭澤而漁的老路?!睆堈窈Uf,“過去漁民為什么越捕越窮?不只是因為過度捕撈,還因為‘產床’沒了?!?/p>
在他看來,這片海域就像嬰兒的搖籃。當搖籃被破壞,生態系統會瀕臨崩潰。“多年來,我們花了這么大力氣進行生態修復,恢復了海洋生態系統,在后續的產業發展上也必須堅持生態修復與可持續利用相結合。”張振海表示。
如何富民興業又不破壞海洋生態?張振海首先想到的是發展休閑研學產業。
祥云灣,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海域之一。這里水質清澈,生物資源豐富,有成為京津冀地區海洋休閑研學重要目的地的潛力?!耙孕W生為主的科普研學市場潛力巨大,對生物資源消耗少、單位附加值高,是我們發展休閑研學產業的重要考量?!睆堈窈=榻B。
每到暑期,孩子們在這里不僅能乘坐漁船體驗拉網、捕魚,還能參與海洋垃圾分類、人工魚礁制作等環保活動。此外,海洋牧場還聯合公益組織開展沙灘凈灘、海洋生物認知等課程,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海洋生態。
海釣產業同樣展現出獨特魅力。祥云灣的魚類資源豐富、配套服務到位,吸引了京津等地的釣友前來。“海釣客單價高達500至1000元,用戶黏性強,成為產業導流的另一個重要入口?!睆堈窈Uf。
海洋生態的修復,不但為休閑研學產業帶來機遇,也為發展海洋綠色增殖、綠色養殖打下了良好基礎。作為我省規模最大的投礁型海洋牧場,唐山海洋牧場開發出以螃蟹、海螺、黑頭魚為主的自然增殖產品,和以海參、石斑魚等為主的養殖產品。
“養殖在可控水域內進行,如池塘、網箱等,通過人工投喂、環境調控等方式集中培育生物;增殖在天然海域投放人工苗種,后續生長依賴自然環境,管理干預較少?!睆堈窈=榻B。
在唐山海洋牧場的陸基基地,記者見到了海參育苗池?!斑@里相當于海參的‘過渡學?!∶缭诠S里比較脆弱,在這里適應三個月,體格強健后再放歸海底。”張振海說,這種“陸海接力”模式,實現了苗種培育與成參養殖的高效銜接。目前,其年產能已達75噸。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增殖還是養殖,唐山海洋牧場都會通過科學評估生態承載力,合理投放苗種,確保資源可持續利用。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他們還搭建平臺,吸納漁民成立合作社,通過合理分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間接帶動2000余戶漁民就業。
展望未來,張振海把產業發展的下一個突破口放在了智能網箱上。在岸邊,記者看到一個正在檢修升級的智能網箱。網箱有效養殖水體1000立方米,單箱產量達6萬斤,年產值約120萬元。
張振海介紹,網箱在設計上采用“太極理念”,不與海洋對抗,而是通過可升降設計適應極端天氣。未來,唐山海洋牧場計劃擴容至1000口智能網箱,年產值預計超12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00余個。

11月3日,祥云灣新戴河漁港碼頭,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智能網箱正在等待維護升級。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攝
■ 藍碳母港,走向和諧共生
11月4日,唐山祥云灣新戴河漁港碼頭,晨霧未散,船笛聲起。
立于碼頭上,手拿規劃圖,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云嶺眼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規劃圖中,“藍碳母港”四個字格外醒目,這便是張云嶺心心念念的海洋牧場“進階版”。
什么是藍碳?
張云嶺介紹,藍碳即海洋碳匯,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和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體,濱海濕地在全球海洋碳儲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海草床是海岸帶最具固碳效率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張云嶺說,距漁港不遠處的海域,就孕育著一大片海草床,面積相當于6300多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
從碼頭乘船,向目標海域行駛約一小時,便可見一片藍綠交織的景象。張云嶺指著不遠處綿延的“綠色”說,海草床不僅能穩固海底泥沙,還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與繁殖場所,每年可實現1.2萬至2.1萬噸的固碳量,吸收3.6噸營養鹽,是名副其實的“藍碳寶庫”。
“我們規劃中的藍碳母港項目包括海上草原、中心漁港、智慧漁場三個子項目,其中海上草原是基礎?!睆堅茙X說,未來他們計劃以44.27平方公里的天然海草床為核心,在周邊約100平方公里范圍內,繼續推動系統性保護與修復工程,并拓展碳匯擴增路徑,打造海洋碳匯示范區。
在此基礎上,唐山海洋牧場還確立了“藍碳+”融合發展模式——打造藍碳研究中心,建設鰻草育苗車間、海上苗圃、鰻草露天育苗池塘,推進海上草原觀光、潛水、海釣、低空飛行、科普、研學等特色文旅項目。
將目前已經投用的新戴河漁港升級擴建為中心漁港,是藍碳母港項目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傳統漁港業務單一,主要功能是漁船停泊、漁貨裝卸和初級交易?!睆堅茙X說,藍碳母港視角下的中心漁港,會進行功能重塑與能級提升,成為連接海洋牧場生產端與城市消費端、國內與國際市場的核心樞紐。
清潔能源防波堤及作業平臺、大數據智慧化漁港、方艙式漁獲交易大廳、海產品加工及冷鏈物流中心……根據規劃,未來的中心漁港將成為集智慧管理、冷鏈物流與休閑漁業于一體的海上綜合樞紐。
在唐山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科科長葛倩看來,這一項目是以海草生態系統修復為基礎,增強碳匯能力,筑牢生態底色;以中心漁港為樞紐,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構建內外聯動的藍色經濟平臺。同時,項目計劃引入智慧漁場設施與技術,推動綠色養殖向精準化、高效化邁進,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下一步,我們將以這些子項目為抓手,積極推動藍碳母港項目建設,讓人與海洋的關系從‘單向索取’走向‘和諧共生’?!睆堅茙X說。(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王育民)

近日拍攝的唐山海洋牧場碼頭港池。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供圖
記者感言
在生態修復中拓展發展新空間
祥云灣的“嬗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海洋領域的生動詮釋。
曾經,過度捕撈與陸源污染讓這片海域生態嚴重退化,海底淪為“荒漠”。而通過科學投放人工礁體、修復海草床等系統性治理,總生物量激增44倍,水質恢復國家一類標準,海底重現“森林”。
當海洋重現生機,發展的道路也隨之拓寬。當地漁民從傳統捕撈轉向休閑海釣、海底觀光等新業態,海洋牧場模式也得以落地生根,生態效益正持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動能。
祥云灣的實踐,為河北沿海地區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放眼全省海岸線,更多“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故事正在書寫。
在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當地創新實施“覆植沙丘—灘肩補沙—人工沙壩—離岸潛堤”靜態平衡修復模式,有效抵御海岸侵蝕,讓黃金海岸煥發新生。
在滄州南大港濕地,施工人員通過微地形整理、坡面生態化改造、灘面營造等針對性修復措施,恢復原生濕地面貌。
秦皇島灣則通過“灣河共治”,系統提升海洋生態穩定性與生物多樣性,重現“岸綠灘凈、人海和諧”美景。
這些治理實踐措施得當,效果顯著。經過多年整治修復,北戴河區域近岸海域水質質量持續提升,旅游旺季重點海水浴場全部達到一類水質,戴河、湯河被評為河北省秀美河湖。北戴河鴿子窩濕地發現鳥類412種,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和國際觀鳥勝地之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鳥類科研工作者和鳥類愛好者前來開展學術研究和觀鳥活動。
2024年7月,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省世界自然遺產的空白。今年“五一”前夕,南大港濕地被文化和旅游部推介為全國“曠野之旅”特色旅游景點,濕地景區生態攝影、研學旅行等新業態方興未艾。
這些成功的實踐揭示了一個道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僅能夠修復生態,更能拓展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
海洋是發展的藍色引擎,生態是引擎動力的基石。當一片片“綠水青山”重現,“金山銀山”便不再遙遠。
文/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