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時客戶端報道 初冬時節(jié),太行山東麓的保定滿城區(qū)神星鎮(zhèn)柿子溝里,依然是一派忙碌景象。運輸車輛在蜿蜒的道路上穿梭,加工車間里飄出陣陣柿香。這條因柿樹得名的山溝,正把深厚的歷史積淀,轉化成發(fā)展的新動能,讓“柿子溝”這個樸實的地名,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溝谷藏古韻柿香越千年
“柿子溝的名字,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溝里哪個村都離不開這些柿樹。”站在東峪村的千年柿樹王下,保定滿城區(qū)文化名家工作室領銜人、區(qū)農業(yè)農村局農業(yè)技術推廣研究員徐麗娟凝望著遒勁的樹干,目光里滿是藏不住的深情。這棵需三人合抱的古柿樹,樹齡已逾千年,枝干遒勁如盤龍,是柿子溝地名文化的活化石。2002年古樹命名時,徐麗娟親手將銘牌掛在溝里的古樹上,如今她的家里還留存著當時的合影。“溝里這樣的千年柿樹王現在還有3棵,百年古樹上萬棵,2000 余畝百年柿林連成片,這就是‘柿子溝’最實在的底氣。”
柿子溝的名頭,既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也承載著歷史的沉淀。史料記載,磨盤柿早在明朝就作為貢品進獻皇室,“皇家貢品”的美譽讓這片山谷的果實有了特殊的文化印記。溝谷沿太行山脈延伸,西峪村的鄉(xiāng)村民藝圖書館與連綿柿林相伴而生;中裕村的古渠與成片古柿樹相映成趣;南峪、寺角等村落點綴其間,共同組成了柿子溝的村落畫卷。

醉美柿子溝。(冉自學 攝)

“以前沒公路,溝里人踩著低洼處的圓石出溝,夏天河水漲了就只能翻山路,但再難也沒人舍得砍柿樹。”東峪村黨支部書記陶會東回憶,柿樹是祖輩傳下來的“金果樹”,也是各村最鮮明的標識,“柿子溝” 這個直白質樸的名字,就在村民的口口相傳中,成了一方水土的代名詞。
2001年,滿城區(qū)被命名為“中國磨盤柿之鄉(xiāng)”,柿子溝的名聲隨之走向全國。徐麗娟介紹說,這里的磨盤柿個大汁多、味甜如蜜,是得天獨厚的地理標志產品。“‘捅紅兒’你聽過嗎?” 她笑著解釋,柿子成熟的時候,村民們用長桿綁上長鉤或者一把高枝剪,把柿子“捅”下來,樹下的人用布兜接住,避免摔爛。這種傳統的采摘方式,連同遍布各村的古柿樹,一起構成了柿子溝名頭背后的文化密碼,承載著世代農人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
產業(yè)興沃野鄉(xiāng)村煥新顏
“以前掉地上都不心疼的柿子,現在個個都是寶貝。”在冰柿的加工車間里,村民冉偉靜正戴著無菌手套分揀柿果,他的語氣里滿是笑意。車間內,橙紅的磨盤柿將經過脫澀、速凍等十幾道工序,蛻變成晶瑩的“冰柿”,裝箱之后將發(fā)往全國各地。

冰柿
神星鎮(zhèn)宣傳委員劉亞寧坦言,盡管柿子品質優(yōu)良,但早年交通閉塞、保存期短,“柿農們曾眼睜睜看著柿子爛在枝頭,鮮柿最多只能運到周邊縣城,一斤才賣幾毛錢”。改變始于旅游路的通車,更源于深加工產業(yè)的突破。近年來,滿城區(qū)依托柿柿紅食品有限公司、百柿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和潤果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yè),研發(fā)出柿子醋、柿子酒、柿餅等產品,而與多所高校合作研發(fā),更是為產業(yè)升級注入了新動能。

紅于二月花(陳占良 攝)

豐收之后(陳占良 攝)
“加工后的柿餅價格比鮮柿高出不少,冰柿更是成了市場上的‘爆款’。”保定市柿界新寵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冉永亮介紹,今年他們還特意從千年古樹中精選1500枚柿果,制作“福祿壽”系列盲盒產品,為產品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同樣,果品交易市場里依舊熱鬧,橙紅的柿子堆成小山,工人們麻利地分揀裝箱,外運的大貨車引擎轟鳴,收購商與果農議價的聲音此起彼伏。“我來這兒收了十年柿子,每年都要收二三十萬斤,遠銷俄羅斯。”客商劉浩手里的賬本記滿了數據,語氣里滿是認可。

張麗娟 攝
產業(yè)的升級,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東裕村村民陶連鎖高興地算起了收入賬:“一畝地收一萬多斤柿子,鮮柿賣一部分,剩下的送加工廠做成冰柿,每畝收入上萬元。”神星鎮(zhèn)宣傳委員劉亞寧提供的數據更具說服力:全鎮(zhèn)40%以上農戶參與柿子產業(yè),30 余個電商主體打通線上渠道,2025年滿城區(qū)冰柿預計上市量突破 400 萬盒,實現產值超2400萬元。曾經荒廢的柿樹被重新打理,“捅紅兒”的老手藝里,如今多了份“精挑細選”的珍視。
錨定高質量柿業(yè)啟新程
近年來,滿城區(qū)神星鎮(zhèn)柿子溝緊扣“磨盤柿”金字招牌,錨定高質量發(fā)展方向持續(xù)發(fā)力。先是在深加工領域拓展版圖,在柿餅、柿酒等產品的基礎上,推動企業(yè)不斷開發(fā)試制新產品;還推進“磨盤柿質量小鎮(zhèn)”建設,通過統一生產標準、建立溯源體系,一步步實現從枝頭到餐桌的全流程品質可控,讓產業(yè)升級更具層次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高質量發(fā)展,對柿子溝來說,就是要把‘好柿子’做成‘強產業(yè)’。”神星鎮(zhèn)宣傳委員劉亞寧談及柿子溝的未來充滿信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柿子溝將要讓每個村落都有清晰的產業(yè)定位,每個村民都能實實在在分享發(fā)展紅利。她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品種改良和技術升級,育強產業(yè)經營主體,完善“合作社 + 企業(yè) + 電商”產銷鏈條,建立更緊密的聯農帶農機制。

質量小鎮(zhèn)

張麗娟 攝
夕陽為柿林鍍上金邊,柿子果品交易市場里的分揀聲、車間里的機器聲、電商直播間的推介聲,交織成鄉(xiāng)村振興的交響曲。從明朝時的貢品到現在的網紅產品,從分散的村落到產業(yè)的集聚,柿子溝的“名頭”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地名含義。在太行山的懷抱里,一顆顆如“紅燈籠”般的柿子,正照亮這條越來越寬的富民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