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長城之約”全球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在保定舉辦
擦亮長城世界文化遺產“金名片”

11月15日,攝影愛好者和嘉賓前往淶源縣浮圖峪長城拍攝。河北日報記者史曉多攝
巍巍長城,蜿蜒萬里,雄峙千年。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和首批世界遺產,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如何激活長城文化資源,延續文脈?如何以長城文化為抓手,講活新時代長城故事并促進地方文旅經濟融合發展?11月15日,第三屆“長城之約”全球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在保定市淶源縣舉辦,來自長城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長城沿線文旅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內容展開探討。
強化保護
讓古老長城綻放新光彩
11月15日下午,保定市淶源縣烏龍溝段長城如巨龍蜿蜒。站在烏龍溝長城腳下向遠處看,一座座空心敵臺橫亙山巒,雄偉壯觀,前來參觀的中外攝影師忍不住發出贊嘆。“我主要負責巡護烏龍溝段長城40號到66號的27座敵樓,現在長城基本沒有人為損壞,巡護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時發現長城在自然狀態下出現的一些險情,并及時上報。”淶源縣烏龍溝長城保護員李勇介紹。
近年來,淶源縣印發《淶源縣長城沿線屬地保護責任制實施方案》,將長城保護納入縣域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建立縣文旅部門、鄉鎮、村、長城保護員四級管理架構,將全縣120余公里明長城、270座敵臺分段包干至21名專職保護員,實現“一人一段一責任”的網格化管理,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長城古樸滄桑的風韻。
率先在全國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立法,組建起上千人的長城保護員隊伍,首創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標識體系,成立中國第一個長城保護法庭……河北不斷構筑長城文化保護傳承基石,取得了一系列示范性成果。
長城本體保護也在借助科技力量,不斷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黨安榮介紹,在探索長城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方面,數字孿生技術至關重要,它集成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導航、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有效助力長城文化遺產保護。
“數字孿生長城可以讓實體長城、數字長城、認知長城三者達成互動集成與協同。”黨安榮介紹,面對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的長城文化遺產,借助數字孿生技術轉換到虛擬空間中,可以得到高保真、高精度的長城文化遺產模型。有了此種模型,便可以對長城文化遺產做多方面分析,既包括長城本體分析,也包括長城周圍的環境分析。根據分析結論,最后確定保護、利用和傳承的方式方法。
創新表達
把長城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11月15日,淶源華中假日酒店“長城之約”·2025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攝影大展現場,100余幅攝影作品通過“山河脊梁 壯美史詩”等3個篇章,全面展示長城雄風。承德金山嶺長城文物保護中心工會主席紀正權拍攝的《氣貫長虹》,以雄渾壯觀的景象和生動的細節,展現了金山嶺長城的壯美與厚重。
“大家熱愛長城,要先了解長城。萬里長城,需要保護,也需要去宣傳,讓更多人讀懂它。”紀正權愛好攝影,從事長城保護、宣傳工作三十多個年頭。他表示,能夠和國內外攝影家的作品一起展出,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今后他會通過手中的鏡頭,把金山嶺長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播出去,講好身邊的長城故事。
長城攝影是攝影師通過鏡頭捕捉并傳達對長城文化的獨特理解;長城詩歌是詩人以詩歌為載體,抒發對長城的贊美與敬仰;長城繪畫則是畫家運用美術技巧,對長城文化進行創新性表達……這些藝術家共同的心愿,就是把長城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創新文化遺產表達方式,提高長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應該在加強長城文化遺產價值的闡釋上努力。”河北經貿大學長城文化經濟帶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瑞芳說,當下,長城文化遺產價值闡釋已由靜態描述轉向動態解讀,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趨勢,要運用多學科理論方法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長城文化遺產多重價值,構建起長城文化遺產價值知識體系和敘事體系,講好新時代長城故事。
活化利用
建設成果惠及沿線百姓
在山海關區北營子村滿族風情大院,箭弩騎具、碑文原拓、滿族刺繡等長城文化元素,不再是冰冷的陳列,而是生動融入了百姓日常。“我們村偎依在山海關古城與角山長城之間,長城盤踞山巔,烽火臺巍然屹立,傳遞著古老而莊嚴的氣息。對我們村來說,長城文化就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根與魂。”北營子村黨支部書記李成鎖介紹。
當下,北營子村與當地文旅公司簽訂資產租賃協議,將閑置民房改造為精品民宿,帶動更多村民參與民宿經營。今年夏季,北營子村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萬元,長城文化正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我們還在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周邊建設了‘長城風景道’‘長城人家’‘山海關核心展示園提升’等項目,同時聯動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老龍頭、角山、孟姜女廟等景區,以及長城重點段落、民俗村落、生態廊道等資源,形成長城精品旅游線路。”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郭穎介紹,目前山海關區逐步形成了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消費的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讓百姓更好地依托長城文旅資源走上致富路。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長城發展文旅事業過程中,還要推廣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讓長城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中更好惠及百姓生活。同時,充分發揮長城沿線15省區市旅游市場推廣聯盟的作用,整合優質資源,推出更多可體驗、可感悟、可傳承的長城文旅產品和跨區域精品文旅線路,讓長城文化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惠及更多百姓。(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