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省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從1.2萬億元增長到2.3萬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從每人每年33.1萬元增長到40.5萬元……11月1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八場新聞發布會,展示了“十四五”時期省國資委監管企業高質量發展成果。
五年來,河北國資國企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文字整理/貢憲云 制圖/褚 林
■ 改革增效,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塑造
“十四五”時期,是河北國資國企改革增效、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塑造的五年。
河北以增強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為重點,接續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著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高質量改革筑牢高質量發展底座。
“從2022年10月整合重組以來,集團港口建設、航運及港航服務業取得長足進展。”河北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子玉說,集團港口貨物吞吐量2024年首次突破8億噸大關,完成8.42億噸,在全國省級港口集團中排名第三。
能源原材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2024年,河北港口集團煤炭下水量占環渤海十港比重36.4%,鐵礦石外貿接卸量占全國沿海港口比重約25%,進口煉焦煤位居全國港口集團第一,鋁礬土進口量、鋼材出口量位居全國港口集團第二。
航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集團旗下合德海運全球班輪公司運力排名由2020年的45位上升至23位,成功開通黃驊、上海、南沙至美國洛杉磯航線。其中,黃驊港至美國洛杉磯港直航快線,是我國北方第一條美西海運快線。
“十四五”時期,省國資委有序推進29家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涉及資產5274億元,推動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完成河北建工集團對省建研院整合,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運營;跨部門整合9家省屬水利企業,組建河北水發集團;組建河北數據公司,加速推進全省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整合河北物流集團、河北外貿公司,培育全省商貿物流龍頭企業……通過資源整合,河北國企主責主業更加聚焦,核心功能顯著增強,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7月9日,河北港口集團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碼頭,新一代穿越式雙小車自動化岸橋正在進行作業。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攝
■ 功能提檔,戰略支撐作用更好發揮
“十四五”時期,是河北國資國企功能提檔、戰略支撐作用更好發揮的五年。
河北旅投集團精心服務2022年北京冬奧會,同時搶抓“后奧運”時代機遇,承辦各類賽事活動,冰雪旅游引領新風尚。河北建投集團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雄安·金湖未來城項目,打造了雄安新區的精品工程、標桿工程。
省國資委印發了《省國資委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工作方案》,從深化與京津兩地國資國企務實合作等6個方面,主動融入和服務重大國家戰略,逐項明確重點任務、目標要求和責任部門。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推動全省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數量取得歷史性突破。其中,雄安新區2023年以來市場化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124家,含北京疏解34家。
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省國資委監管企業與京津方面開展項目合作70個,投資總額超4900億元;與京津方面共同開展國家級科研項目26個,共建國家級平臺3個,產學研合作79項。
■ 更好履行社會責任,服務改革發展大局
省國資委制定《關于新時代省國資委監管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引導監管企業各展所長、各盡所能,以更好履行社會責任、服務改革發展大局。
“十四五”時期,監管企業累計完成鐵路投資任務458.5億元,推動全省高鐵運營里程提升至1888公里;新增城鎮燃氣管網長度2884公里,新增供熱面積4500萬平方米。
“作為全省唯一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十四五’期間,河北建投集團完成投資超過1400億元,一批重量級項目陸續投產。”河北建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米大斌說。
在高鐵方面,河北建投集團規劃期內支持12個高鐵項目建設,京沈、京唐、津興、懷興城際廊興段等高鐵線路相繼開通運營,雄商、雄忻等5條高鐵陸續開工建設。在能源方面,環渤海地區設計儲存能力、外輸能力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新天唐山LNG項目一階段建成投產,為河北省氣源自主可控提供穩定支撐。
河北高速集團、河北交投集團以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助推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開灤集團、冀中能源集團、河北水發集團、河北糧產集團等企業扎實做好煤、電、氣、熱、水、糧食等能源物資供應,千方百計惠民生、暖民心。
目前,省國資委監管一級企業20家,主要集中在能源資源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領域,水務、天然氣等公共服務領域,在服務改革發展大局中展現了積極作為。(河北日報記者 貢憲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