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趙州橋,很多人對它的認識是從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開始的。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這座石橋已悄然屹立了1400余年。
它沒有繁復的雕飾,沒有驚人的體量,卻以其跨越時代的科學匠心與樸素美學,成了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橋梁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
02:39
在清代存世最早的趙州橋照片中,那時它被稱為直隸趙州大石橋。隨著歲月的變遷,它就像一首凝固的史詩,深深地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血脈。

趙州橋位于趙縣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是隋朝的石匠李春在公元595年—605年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它是世界上現存修建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橋。
趙縣文旅局局長 石銳:北宋時,哲宗皇帝取“安世濟民”之意,為其賜名“安濟橋”。又因為橋體用青石砌就,我們當地人又稱它為“大石橋”。

唐代張鷟在《朝野僉載》中這樣描述:趙州石橋甚工,磨磐密制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長虹飲澗。趙州橋全長50.82米,主拱凈跨度達37.02米,在修建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趙縣博物館館長 李坤紅:敞肩拱的創舉是趙州橋最偉大的發明。在此之前,石拱橋橋肩上面大都是用石頭填滿,沉重且阻水。而李春創造性地在趙州橋的肩上面設計了一大一小兩個拱,這便是“敞肩拱”設計。

趙州橋橋體由28道獨立拱券縱向并列而成,每一道拱券都能獨立支撐,拱石之間以“腰鐵”相連,石塊咬合緊密,渾然一體。這一開創性的設計,領先了歐洲同類橋梁近七個世紀。

趙縣博物館館長 李坤紅:肩上的兩個大小拱不單可以節省石料,簡化橋基,增加大橋的穩定性,即使“水漫金山”,橋下洪水穿流而過,而趙州橋可以千年不倒。

趙州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如此巨大的石拱橋,基礎到底有多大多深?1979年的鉆探給出了答案,趙州橋的橋臺總厚度僅1.57米,南北長度約5米,是沒有做任何加固處理的天然地基。
趙縣文化館館長 李坤紅:趙縣本地的天然土,土層是輕亞黏土第四紀沖積層,每平方米承載力34噸,選址科學,1400年了,趙州橋下沉非常少,所以說它是一座千年不墜橋。
(總臺央視記者 李文杰 陳雷 柴志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