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大棚里的“寶貝”,見光就“鬧脾氣”;它是餐桌上的“寵兒”,長成后嫩得能掐出水,吃著還特別香。它就是咱飯桌上常見的蒜黃。在定州市大漲村,種植戶靠著三招,把蒜黃產業“升級牌”打出了新花樣。
大漲村種蒜黃有70多年的老底子,如今全村一半以上家庭都扎進這行,700多個棚,高峰期一天能運出上百噸蒜黃,妥妥的種植專業村。
這第一招是棚子“升級戰”。最早是地下土窨子棚,后來換成鋼結構棚,抗風險能力強了不少,現在又有了3.0版雙層水泥澆筑棚,外層水泥結實耐用,里頭還裝了水冷空調,蒜黃在這“恒溫窩”里長得又快又好。
第二招是種植技術“大革新”。以前種蒜黃靠土培,費力不說,濕度還難控制。現在改成水培,不僅省勁兒,還能精準供給養分,蒜黃不僅“個子高”,口感也更鮮嫩。
現在,村黨支部牽頭注冊了“大漲村”商標,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噌噌往上漲。
定州市楊家莊鄉大漲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濤說:“從(頭年)10月到明年3月都是旺季,大概25天一茬,能種7茬,一個棚一茬能收4000斤,小兩萬塊錢呢。”
還有第三招——蒜根“變廢為寶”。以前一棚蒜黃能出3噸多蒜根,不到一個月就攢一茬,扔在路邊又臟又臭,成了“生態包袱”。現在不一樣了,部分喂牛羊當優質飼料,剩下的全送堆肥場。
這個超級“消化系統”,一年能吞掉2000多噸尾菜垃圾,吐出來的全是有機肥。
在定州,這樣的堆肥場目前有5個,一年能讓8000多噸秸稈、廚余垃圾等可降解固廢變成有機種植的好肥料,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全實現。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