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到2024年,河北省共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2659億元,年均增長45.5%,其中,2024年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55.3億元……日前,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十四五”河北省科技創新發展成效。“十四五”時期,河北聚焦“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核心定位,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逐年上升。在雄安新區、滄州市等地,科創成果正在不斷轉化,科創熱潮蓬勃涌動。
雄安新區的創新氣息撲面而來。在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運輸機器人在運送物料。新華社發
AI賦能傳統產業升級
“雄安不只是承接產業的地方,更是傳統產業‘智造’升級的試驗場。”在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雨林空間,河北雄安多少定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區里,創始人曹鵬說起扎根雄安的原因,“這里有容城幾十年攢下的服裝產業底子,還有中關村科技園的創新氛圍和政策支持,正是技術落地好地方。”
容城服裝產業年產能超億件,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傳統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沒品牌、缺技術”的瓶頸始終制約著產業發展,絕大多數企業深陷代工模式,利潤微薄且抗風險能力較弱。當地企業家的困惑讓曹鵬記憶猶新:“手工制版一天最多只能出20套,人工量體的返工率高達15%,他們希望拓展高端定制業務卻沒有核心技術支撐。”
曹鵬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產業痛點。企業自主研發了AI隔空量體系統,僅需10秒即可精準采集18項顧客的凈體數據,準確率高達99%,徹底解決了人工量體效率低、誤差大的難題。智能制版技術更是實現顛覆性突破,降低70%的人工成本,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供了技術可能。目前,公司研發的3D虛擬試衣、AR試衣鏡等創新技術已在全國多家線下旗艦店投入使用,讓消費者輕松實現“隔空試衣、精準定制”的全新體驗。
“從公司注冊到團隊正式入駐,全程享受‘一站式服務’,效率之高超出預期。”曹鵬介紹,雄安新區針對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明確對補鏈強鏈的關鍵項目給予重點支持,這讓企業更加堅定了扎根雄安的決心。
在雄安新區,創新氣息撲面而來。現階段,河北省推動實施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專項,支持疏解高校、央企、醫院等單位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數字城市等重點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支持資金超3.7億元,雄安中關村科技園入駐企業200余家。如今,雄安新區正逐漸成為新時代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產業遷徙帶來發展活力
目光從白洋淀轉至渤海灣。走進位于滄州市的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各企業生產車間都在開足馬力加緊生產。在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二車間,工人們正在清洗氟尿嘧啶生產線上的結晶釜、離心機等設備。
“氟尿嘧啶是我們從北京轉移到這里生產的10個產品之一,它是一種抗腫瘤的原料藥。”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滄州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北京斯利安藥業有限公司是中國葉酸領域最大的生產制造企業之一,最早原料藥生產地在北京,后轉至滄州。
這場跨越數百公里的產業遷徙,成為“京津研發、滄州制造”的又一個生動實踐。五年來,生物醫藥產業園從京冀合作升級為京津冀三地共建,累計入駐企業66家,其中京津企業48家,吸引上市公司13家、中國醫藥百強企業6家,落地項目總投資超228億元。
記者了解到,生物醫藥產業與京津深度融合是滄州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滄州累計簽約京津項目329個,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54家、總投資超1800億元,承接京津產業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推動更多“樣品”成為“產品”
技術轉移是成果流動的“血脈”。河北積極吸引京津優質技術轉移機構,目前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等已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讓京津的“創新活水”精準對接河北的“產業需求”。
河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破解京津優質科技成果“跨省轉化難、首用推廣難”的“蛙跳”問題,我們將“創新場景”作為重要抓手,以高價值應用場景吸引京津技術落地。通過場景專項、科技金融、場景招商等組合拳,推動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在河北實現首試首用,打造了“空天信息+水利、林草、應急”“機器人+工業制造、服務、安全”等一批跨區域協同示范場景,更吸引了北京智眸科技、七騰機器人等一批優質科技企業落戶河北,形成“場景引技術、技術帶項目、項目聚產業”的良性循環。
中試是破解“實驗室成果”向“產業化產品”轉化瓶頸的核心環節。目前已建設了河鋼鋼鐵釩鈦材料、雄安科創中心、唐山百川機器人、滄州功能膜產業、唐山開灤化工新材料等15家中試示范平臺,為京津科技成果提供從“樣品”到“產品”的一站式轉化服務。截至目前,15家平臺已累計承接京津技術成果中試轉化項目超100項,成功孵化科技型企業37家,有效填補了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空白”。
下一步,河北將持續把“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作為核心目標,加強成果孵化與中試基地、創新應用場景等共建共享,用好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快形成信息共享、標準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推動“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效率優化的新階段邁進,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更強科技動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