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已平穩迎來首批489名新生近兩個月。走進懷來縣土木鎮松苑路3號的校園,16座建筑錯落排布,教學樓內師生研討交流,食堂里升騰著煙火氣,體育館內不乏運動身影,圖書館中不少學子沉浸書海——曾經的建設忙碌場景,已切換為充滿活力的校園日常。
從9月初正式迎新,到如今教學、生活秩序井然,這座承載京張協同育人夢想的校園,不僅讓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跨越地域落地張家口,更在師生平日的教與學、校地緊密的聯動中,讓區域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藍圖逐步落地,為我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寫下了里程碑式的一筆。

一拍即合:一場跨越京冀的教育合作開啟
當一座城市的產業升級需求遇上一所高校的教育服務愿景,一場跨越地域的“雙向奔赴”便有了生長的土壤。
時間回溯到2023年12月,張家口市委主要領導帶隊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考察交流。彼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正積極探索市屬高校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徑,而張家口市也亟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賦能產業升級與人才培養——雙方就共建校區的設想“一拍即合”,開啟了一場跨越京冀的教育合作。
2024年1月1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與張家口市政府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共建張家口校區;同年7月25日,學校與懷來縣政府簽訂合作協議,確定以原懷來縣新建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項目用地為一期建設場地,“天樞書院”項目建設全面啟動。
從意向洽談到協議落地,從場地選址到校園建設,懷來縣展現出“舉全縣之力”的決心與速度。項目推進中,懷來縣委、縣政府全程跟蹤調度,各部門精準對接,解決建設難題;為提升校園安全水平,懷來縣公安局在校園內設立了警務室,24小時值守;為更好滿足師生醫療保障需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開通“綠色通道”,實現師生看病北京直接報銷……“短短21個月就完成從簽約到招生的全流程,這就是‘張家口速度’與‘懷來服務’的生動體現。”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解江凌感慨道。
這種“雙向奔赴”的背后,是京張兩地對協同發展的深刻共識。作為北京市屬高校中唯一的國家國防科工局與北京市共建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擁有鮮明的信息特色、國防特色、行業特色,其信息類學科占比達70%,在機電測控、智能裝備、高動態導航等領域實力雄厚;而張家口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正依托“東數西算”算力樞紐節點,大力發展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亟需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人才。此次合作,既為學校開辟了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賽道,也為張家口注入了推動產業升級的“教育動能”。
懷來優勢:四大獨特稟賦筑牢協同辦學根基
“選擇落地懷來,不僅因為這里有‘舉全縣之力’的支持,更因為懷來具備支撐長遠發展的獨特優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興芬在采訪中道出了校地合作的深層邏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正式落戶懷來,標志著河北省縣級地區首次實現北京高校引進。交通通勤、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懷來的四大核心優勢,為學校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沃土”。
1小時通勤圈構建“同城化”基礎,是懷來吸引高校落地的首要優勢。“從懷來東花園站到北京清河站最快僅需19分鐘,校區到北京昌平校區車程40分鐘,這種‘近在咫尺’的交通便利,讓跨區域辦學沒有了‘異地感’。”懷來縣委書記張琪介紹,依托京張高鐵、京藏高速等交通干線,懷來已深度融入北京1小時交通圈,不僅方便教師跨校授課、學生往返北京實習,更讓校區能同步共享北京的教育資源、科研平臺。
全鏈條產業生態提供“實踐場”支撐,讓校區實現“入學即入產業鏈”。作為北京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算力支撐地,懷來擁有全國最大的智算規模——24.8萬P智算能力,秦淮、合盈、世紀互聯以及三大運營商等31家算力中心骨干企業在此落地,圍繞大數據形成109家上下游企業的完整產業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2167畝規劃落地,7個研究所、40余個單體項目帶來國際一流的空間信息實驗場;葡萄文旅、高端制造等特色產業更形成獨特的產業矩陣。“這些不是簡單的‘背景資源’,而是學生的‘實景課堂’。”張琪表示。
優質公共服務協同解決“后顧之憂”,為師生營造安心環境。醫療方面,北大人民醫院懷來院區已建成30個專科,140位北京專家駐診,17個名師工作室、5個急救中心提供“北京標準”醫療服務,校區不僅為學生開通就醫綠色通道,還與醫院合作開設健康管理課程;教育方面,北京海淀外國語學校京北校區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優質資源,解決了教職工子女入學問題;生態方面,懷來空氣質量常年位居北方城市前列,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讓師生在懷來既能安心治學,也能享受優質生活。
政策與生態雙重保障激活“發展動能”,為校區保駕護航。懷來專門設立校區建設專項工作組,協調解決用地、水電、網絡等問題;同時,依托張家口“東數西算”算力樞紐、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等政策優勢,懷來推動校區與本地產業深度融合。“我們不僅要建好校區,更要讓校區成為懷來協同發展的‘引擎’。”張琪強調,懷來正以校區為支點,推動“教育——產業——人才”良性循環,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縣城樣板”。

創新突破:“天樞書院”打造人才培養新范式
“學校離家近,符合我在京津冀周邊發展的意愿,最感興趣的是‘天樞書院’的智能交互設計專業。”作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張家口籍的新生,來自沽源縣的杜傲凡談及報考理由時,眼中滿是期待。同樣將目光投向“天樞書院”的,還有來自邯鄲的徐婧杰。她看重了張家口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的獨特優勢,“無論是前沿的硬件實訓設施,還是老師們專業的教學水平,都完全符合我來之前的預期,甚至比想象中更出色。”徐婧杰笑著分享自己的入學感受。
“天樞書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的核心載體,從誕生之初就肩負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使命。書院以“深度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為核心方向,致力于打造兩大試驗區:一是培養“學術基因深厚、產業觸覺敏銳、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的教育教學綜合改革試驗區;二是單體大學承辦產教融合高教園區2.0版的先行試驗區。
“天樞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王晗介紹,在培養模式上,書院創新采用“書院制+完全學分制+全程導師制”的“三制融合”體系。以書院為主體,協同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等4個學院,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產業教育+拓展教育”的四維培養體系:第一年,學生在書院完成跨學科通識教育,夯實綜合素質基礎,激發創新思維;第二至四年,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加入高端制造、新能源、數據經濟三大產業研究院之一,依托產業場景開展專業學習與實踐;同時,書院統籌拓展教育,鼓勵學生修習其他研究院課程,獲取微專業、輔修學位,提升跨學科競爭力。
三大產業研究院的設置,也精準對接張家口產業發展需求。高端制造產業研究院下設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設計專業,聚焦張家口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新能源產業研究院以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核心,服務當地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數據經濟產業研究院涵蓋數字經濟、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五個專業,助力張家口“東數西算”國家算力樞紐建設。“我們不是簡單地開設專業,而是將產業需求融入教學全過程。”王晗介紹,目前書院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金風科技、吉利汽車等企業積極合作,共建“產業命題——科研解題——實戰育人”的立體化培養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參與企業實際項目,實現“解題即增就業值”的目標。
同時,全程導師制則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每位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生涯導師、企業導師各一名:學業導師負責指導課程學習與科研創新,生涯導師規劃職業發展路徑,企業導師提供產業實踐指導,形成“一生一策”的精準培養方案。此外,書院還著力推進本研一體化培養,保研率不低于10%,學生可通過“3+1+X”模式提前進入碩士、博士階段學習,為區域發展儲備高層次人才。
這些創新的培養模式贏得了社會廣泛認可。2025年招生期間,“天樞書院”咨詢量始終保持高位,校園開放日吸引2000余名考生及家長參與;北京和河北錄取分數均高于當地特招線。489名新生中,北京生源453人、河北生源36人,為京冀協同培養產業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教融合:校地協同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的建設,不僅是教育資源的延伸,更是校地協同、產教融合的“紐帶”。學校充分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通過“建設研究院+推動成果轉化+拓展人才貫通渠道”的模式,為張家口產業升級與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支撐。
在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方面,學校已積累豐富經驗。此前,學校在河北省河間市建設“高動態導航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河間實驗室”,研發的智能鉆頭填補國內空白;在天津市武清區協同建設產業成果轉化基地,推動多項技術落地。而今,學校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張家口,計劃在校區布局三大產業研究院的同時,建設技術研發中心與成果轉化平臺,聚焦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并將成果優先在張家口本地企業轉化應用,帶動產業技術升級。
在人才貫通培養方面,學校創新推出“3+2+2”跨省貫通模式。通過向北京市教委爭取,從“雄安專項”中拿出33個招生名額定向投放懷來縣,學生在懷來職教中心完成3年學習后,貫通至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習2年。目前“3+2”的路徑已經打通,雙方正在就后續“+2”的路徑全力推進——通過考核的學生可進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攻讀本科學位,這將實現懷來縣中職、高職、本科貫通培養。“這一模式不僅為懷來學子提供了升學新路徑,也為懷來培養了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人才。”懷來縣教育局負責人表示。
此外,學校還發揮海淀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牽頭單位的經驗優勢,協助張家口打造“紅色基因傳承+冰雪產業賦能+冬奧文化浸潤”的特色思政育人矩陣。2024——2025學年,學校組織155支學生社會實踐團赴張家口,開展鄉村振興調研、紅色文化宣講、科技創新服務等活動,為區域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校地協同的理念更滲透到實踐服務中。在9月21日懷來縣舉辦的2025官廳湖馬拉松活動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主動對接地方需求,組織學生組成志愿服務隊參與賽事保障。“在指引參賽選手、整理補給物資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溝通協作能力,更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服務地方發展的價值。”來自北京、參與志愿服務的新生郭嘉豪表示。
未來可期: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標桿”
如今,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一期校園,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體育館等設施一應俱全,一個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校園已初具規模。
在硬件設施完善的背后,是懷來當地企業為校區師生筑牢生活與學習的“安心防線”——本土企業“祥福餐飲”以“心愿墻”聽需求、微利經營守品質,讓師生吃得暖心;龍源校園后勤管理有限公司安保人員無死角監控、高頻次巡邏護平安,將校園護得放心;物業服務人員憑專業素養扎根崗位,讓服務做得貼心……
這份圍繞校區構建的“保障生態”,不僅惠及在校師生,更成為懷來本土高學歷人才回流的“引力場”,讓高學歷本土人才得以在家鄉實現價值。“天樞書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吳紫迪便是受益者之一,作為土生土長的懷來人,她坦言此前本地高學歷人群回鄉就業多局限于考公、考編或進入知名國企,選擇相對有限。而北信科入駐后,不僅為她提供了契合自身學歷的崗位,更讓她實現了回報家鄉、共同進步的愿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的落地,是我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成果,建設“教育強市”的關鍵一步。
據了解,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一期項目用地10.9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59萬平方米;二期項目位于京北恒大國際文化城東側,規劃用地1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概算總投資13.3億元,目前正推進前期手續辦理,計劃盡快開工建設。隨著二期項目的建成,校區辦學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學校還計劃持續深化與張家口的合作:在校區建設上,進一步優化校園環境,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與北京沙河校區的教學、管理、服務互聯互通;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加大高水平人才引進力度,打造一支兼具學術能力與產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社會服務上,依托三大產業研究院,服務于張家口企業,助力懷來縣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特色區。
從一片空地到一座現代化校園,從一紙協議到489名新生入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張家口)的建設,見證了京張兩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協同力量。隨著更多學子在這里成長成才,更多科研成果在這里落地轉化,這座校園將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標桿”,為張家口乃至整個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教育動能”。正如一位學校老師所說:“在這里,真心感受了張家口和懷來對一所大學的期盼,感受了校園的蓬勃生機,感受了建設者的辛苦,更感受到相信的力量。凡有墻皆有門,推開每一堵墻,都是一個闊達的世界。”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與張家口的故事,才剛剛翻開精彩的第一頁。(亢春寧 李如意 高成 楊磊 陳曦)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