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至,寒意漸濃,橋西區的鄉村大地上,卻處處涌動著蓬勃暖意與豐收活力:五墩臺村智能大棚內,紅彤彤的草莓掛滿藤蔓,研學團隊圍著“光導氣候艙”聽農技員講解立體種植;稍道溝村手工醋坊中,百年老缸里的陳醋泛著琥珀光,游客挽起袖子學釀醋技藝;西溝民宿群間,拎著特產的游客與村民笑著道別……今年以來,橋西區緊扣“33315”工作思路,以農文旅融合為突破口,盤活閑置資源、挖掘文化底蘊、聚合產業業態,讓鄉村資源“活”起來、特色產業“興”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悅耳樂章。

橋西區檀邑溪谷文化園 李小永 攝

工作人員介紹釀醋技藝

五墩臺村西旺農樂園吸引游客采摘

游客休閑漫步

稍道溝村“老帝達”手工醋坊老匠人正在釀醋
閑置資源“變身”:從“沉睡土地”到“共享農園”
“周末帶著孩子來翻地、種菜,既能遠離手機屏幕,又能讓娃知道‘飯從哪來’。”在東窯子鎮虎頭梁村共享農園,市民李女士想起兒子蹲在菜地里觀察幼苗的情景,臉上滿是笑意。
這片讓都市人傾心的“田園秘境”,曾是村口一塊閑置多年的荒地。虎頭梁村黨支部書記鄭義山敏銳察覺到,如今不少都市人渴望逃離鋼筋水泥,尋找“采菊東籬下”的田園生活。“既然有需求,咱就把荒地利用起來!”村兩委班子一拍即合,將5畝荒地規劃成85塊標準化菜地,每塊24平方米,配套了全套農具、有機肥料和智能灌溉系統,還特意安裝24小時監控——即便市民平時沒時間來,也能通過手機查看菜地長勢,專業農技師會幫忙托管照料。
“從翻地、播種到施肥,全程都有農技員指導,哪怕是‘種地小白’也能上手。”鄭義山笑著說,開園僅一個多月,就有30多組家庭認領菜地,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如今,每到周末,這片菜園就成了最熱鬧的“城鄉會客廳”:城里人選菜苗、聊種植,村民們則在一旁分享農耕經驗,偶爾還會給市民捎上一把自家種的小蔥、幾顆土雞蛋,小小的菜地成了連接城鄉情感的“暖心紐帶”。
不遠處的五墩臺村,科技正為傳統農業插上“翅膀”。走進西旺農樂園,9個高標準設施農業大棚一字排開,棚內草莓、西紅柿等果蔬長勢喜人,游客們提著籃子穿梭其間,不時發出“這個草莓真甜”的贊嘆。而在新建的“光導氣候艙”研學基地,孩子們正圍著艙體好奇打量:艙內層層疊疊的種植架上,嫩綠的芽菜生機勃勃,技術員按下按鈕,光照、濕度數據實時顯示在屏幕上。
“這組光導氣候艙是今年剛建成的,采用立體種植技術,空間利用率比傳統大棚提高8倍,每七天就能收獲一批芽菜!”五墩臺村黨支部書記付偉指著氣候艙介紹,除了科技種植,園區還搭建了魚菜共生示范基地——魚兒的排泄物為蔬菜提供養分,蔬菜凈化后的水再流回魚池,形成“魚養菜、菜凈水、水養魚”的生態循環,這一模式成了研學團隊的“活教材”,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
“目前園區已為村集體增收27.5萬元,等明年14座高標準冬暖棚和新研學基地建成,不僅能種反季果蔬,還能容納更多研學團隊,預計每年能再增60余萬元收入,帶動100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付偉站在規劃圖前,眼里滿是期待。
文化底蘊“煥新”:從“老手藝”到“致富引擎”
“慢點兒倒,醋醅要鋪均勻,這樣發酵才充分……”在稍道溝村“老帝達”手工醋坊,68歲的村民王大爺正手把手教游客釀醋。作坊里,數十個半人高的深色陶缸整齊排列,缸口蒙著紗布,掀開紗布,醇厚的醋香撲面而來——這是傳承了上百年的手工釀醋技藝,如今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
“以前這手藝就老一輩會,年輕人嫌麻煩不愿學,差點就斷了傳承。”村兩委班子成員回憶,稍道溝村緊鄰草原天路和檀邑溪谷景區,每年有大量游客經過,但村里一直沒拿得出手的特色產業。一次走訪中,老人們提及的手工釀醋技藝讓大家眼前一亮:“老手藝既是文化,也是商機!”
村里隨即牽頭修繕舊廠房,復原了“蒸、酵、熏、淋、陳”五步釀醋工藝,還請來原帝達廠長雷師傅等老匠人當技術指導,建成了集“觀光、體驗、銷售”于一體的手工醋坊。游客來這里,不僅能看老匠人釀醋,還能親手參與其中,臨走時帶上幾瓶貼著“稍道香韻”標簽的陳醋,成了打卡標配。
“現在醋坊不僅養活了6個村民,每年還能給村集體帶來8萬多元收入,連帶著村里的土雞蛋、小米也成了搶手貨。”村支書笑著說,借著檀邑溪谷景區的客流,村里還辦起了杏花節,春天游客來賞杏花、釀醋,秋天來摘果子、品農家菜,“老手藝活了,村民的日子也火了”。
同樣靠文化“出圈”的還有蘇家橋村。依托黨建引領,村里一邊招商引資,一邊整合村內資源:建成多家燕麥廠,讓村民種的燕麥能加工、銷售;支持河北田砥農業發展蒲公英種植基地,從蒲公英茶、蒲公英面膜到蒲公英醬,開發出十多種產品,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鏈條;還試種了紅花、特種玉米等經濟作物,讓土地“多產金”。
“以前種玉米、土豆,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在蒲公英基地打工,一個月能拿3000多塊,家里的地也流轉給基地,又多一份收入。”村民張大姐算起賬來喜上眉梢,如今的蘇家橋村,再也不是“守著土地沒盼頭”,而是成了遠近聞名的“產業村”。
小微產業“抱團”:從“單打獨斗”到“集群發展”
“您嘗嘗這古法陳醋,是隔壁稍道溝村釀的,還有這蒲公英茶,是蘇家橋村的特產,都是咱本地好東西!”在檀邑溪谷文化園特產商店里,店員熱情地向游客推薦商品。不遠處的“村里有你”民宿,老板正忙著給游客準備晚餐,食材都是村里剛摘的蔬菜、剛殺的土雞。
“以前村里也有村民開民宿、賣特產,但都是‘各自為戰’,游客找不到好地方,村民也掙不到大錢。”東窯子鎮干部介紹,橋西區不少鄉村都有特色資源,但分散的“微產業”難以形成競爭力。為此,區里提出“融合發展、集群發力”的思路,以檀邑溪谷文化園、清河影視基地等景區為核心,引導周邊村集體和農戶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補鏈強鏈。
針對民宿經營缺資金、缺經驗的問題,橋西區創新“黨組織+企業”合作模式:村黨組織負責協調民居流轉,企業負責投資改造和運營管理,村民既能拿到租金,還能到民宿打工,村集體則按比例分紅。南天門村的“小院時光”民宿,原本是幾間破舊老屋,改造后保留了鄉村風貌,又增添了空調、熱水器等現代化設施,周末節假日常常滿房;稍道溝村的“村里有你”民宿,還推出“民宿+醋坊體驗”套餐,游客住民宿、學釀醋,人氣越來越旺。
如今,西溝區域已形成特色民宿集群,年接待量達2000人,檀邑溪谷文化園更是帶動周邊10多個行政村2000多人就業。更貼心的是,景區還專門開辟特產銷售區,將稍道溝村的陳醋、蘇家橋村的燕麥制品、五墩臺村的新鮮果蔬集中展示銷售,讓村民的“小特產”搭上景區的“大流量”。
“以前我家的雞蛋都是自己吃,現在通過景區商店賣,一個月能多掙幾百塊!”村民劉大媽笑著說,現在村里不少人都靠著這些“微產業”增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從閑置土地到共享農園,從老手藝到新產業,從單打獨斗到集群發展,橋西區正以農文旅融合為筆,以鄉村資源為墨,在廣袤鄉村繪就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壯美畫卷。(趙彩芬 亢春寧 陳偉 高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