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上繪就新“豐”景
——滄州鹽堿地綜合利用結出累累碩果
記者 王汝汀

旱堿麥喜獲豐收(資料片)。任振宇 攝
近日,2025年“魅力河北”走進聯合國系列活動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廣場開幕,滄州旱堿麥作為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和保障糧食安全的標志性成果亮相推介會,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旱堿麥走進聯合國,充分印證了滄州鹽堿地特色農業的重要地位和顯著成就。
“十四五”期間,滄州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來到滄州,對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滄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市上下系統謀劃、攻堅克難,全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圍繞地力提升、標準生產、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目標,我市積極整合項目、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不斷加大支持力度,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科技賦能、示范引領、多方聯動的發展路徑,為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樹立了典型“樣本”。
隨著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的深入開展,一片片鹽堿灘變身豐產田,成為拉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引擎”。廣袤的田地里,書寫著“破堿生金”的生動實踐。
育種強“芯”
鹽堿地變成豐產田
當前,正值小麥秋播的關鍵時期,中捷產業園區自主培育的“捷麥19”和“捷麥20”,在滄州以及國內多地的鹽堿地上被廣泛種植。
“這兩個品種穗頭大、千粒重高,不僅抗旱性強,還能穩產、高產。”渤海新區黃驊市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所長張衛軍說,“捷麥19”“捷麥20”已實現跨區域推廣,在天津南部、山東北部等地區都有種植,年推廣種植面積已達100萬畝,成為鹽堿地上的“明星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打好農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近年來,滄州依托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等科研力量,運用分子育種、育種“加代”等前沿技術,加速耐鹽堿優質品種選育。
小麥育種是一項周期長、過程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提升培育效率,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打造了育種“黑科技”——人工氣候室。在這間可移動式集裝箱房屋內,溫度、濕度等影響小麥生長的環境參數均可調,能夠模擬任何時段的室外農田環境,一個個栽培盆中的試驗用麥子即將迎來收獲。研究人員只需適當干預,便可加速小麥生長,一年能繁育4代,相當于大田里的4個年頭,育種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全市已優選育成“冀麥32”“捷麥19”“捷麥20”“滄麥6002”“滄麥6003”等一批優質旱堿麥品種,新審定“滄麥18”“泊麥20”“吳旱015”三個旱堿麥新品種,建立旱堿麥繁育基地6.57萬畝,年繁種能力1.97萬噸,良種遠銷新疆、山東等地。
良種在手,會種才能豐收。為此,我市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組建1349人的旱堿麥主推技術推廣隊伍,推廣旱堿麥種植“六步法”等集成技術,目前已實現所有旱堿麥種植村技術人員全覆蓋;發布《黃驊旱堿麥生產技術規程》等10余項省、市級地方標準,推動旱堿麥標準化生產……2025年,全市夏收旱堿麥184.98萬畝,單產289.5公斤,總產53.55萬噸,均創歷史新高。
科學治堿
多元化種植前景好
在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后仙莊村的農田里,一條條排鹽溝根據地勢情況分布開來。“挖排鹽溝渠,是我們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后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說,下雨的時候,雨水經過滲透排到這些溝渠里,這樣一來,就帶走了土壤中的鹽堿。
2024年,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包括后仙莊村4800畝地在內,仙莊片區總共7200畝鹽堿地列入其中。該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土壤改良,毛渠、斗渠、支渠清淤,新建排水泵站和水肥一體化噴灌區等,可以大幅提升土壤鹽堿治理能力和抗擊水旱災害能力。
2023年以來,我市成立市級工作專班,制發《滄州市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2024—2030年)》,重點圍繞土壤改良技術集成、特色農業培育、生態價值轉化三大核心領域,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鹽堿地綠色治理示范區和耐鹽堿種業創新高地。
為了高效落實好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規劃,我市積極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工程等項目支持,為鹽堿地改良提供堅實保障。總投資15.57億元的16個鹽堿地水利項目已完成投資14.1億元,全市已累計建成鹽堿耕地高標準農田248萬畝,鹽堿耕地高標準農田占比由56%提高到61%,鹽堿耕地基礎設施條件和灌排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
堅持“以地適種”原則,我市強化分級利用,提高鹽堿地利用效益。在輕度鹽堿地上,以種植旱堿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在中度鹽堿地上,推廣苜蓿旱作與糧草輪作技術,“雨養旱作”苜蓿干草畝產700至1000公斤,畝均純收益1000元左右。
隨著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的不斷提升,滄州鹽堿地上呈現出多元化種植的美好景象,不僅苜蓿、冬棗、高粱、向日葵等特色作物長勢喜人,“南齊茴香”“茶棚甜瓜”“海興堿梨”等特色果蔬也喜獲豐收,并暢銷國內多個地區。
“別看園區里都是鹽堿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正適合種植茴香。為了更好地進行銷售,我們還建起保鮮冷庫,延長茴香的保鮮期,實行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模式。”海興縣張會亭鎮茴香產業園區負責人劉雪竣說。
精深加工
產業鏈條持續延伸
走進黃驊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隨著一排石磨面粉機不停運轉,一陣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公司負責人劉玉城說:“普通面粉由小麥除掉麩皮后通過機械加工生產,而我們的全麥面粉則以黃驊旱堿麥為原料,將整粒小麥直接用石磨低溫、低速研磨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小麥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深受消費者歡迎。”
如今,這家公司不僅生產多款中高檔全麥面粉,還推出面花、饅頭、餅干、面包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目前,該公司年可加工全麥面粉1500噸,制作全麥面點100噸。公司設有直播間,通過線上直播方式銷售產品,吸引了不少顧客購買。
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是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市聚焦龍頭企業培育和品牌打造,著力推進延鏈補鏈強鏈,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旱堿麥特色產品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9家,產能達到100萬噸以上。
為推進精深加工,我市還依托權威檢測機構,開展旱堿麥品質評價與分析,發布《滄州旱堿麥以生物堿為核心的復合營養作用研究報告》,明確“滄州旱堿麥,‘堿’回健康態”品牌核心價值;成立鹽堿地農產品加工專業委員會、滄州市農產品加工技術協會,組建跨學科攻關團隊,深度挖掘旱堿麥副產物潛在價值,成功研發出熟化半干面加工技術,開發旱堿麥雜糧粉、旱堿麥啤酒、旱堿麥萌芽茶等加工產品20余款,其中7項成果在滄州本地企業轉化應用。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麥芽粉碎機、糖化輔機系統、發酵罐等設備一應俱全。
“這是一整套啤酒生產線,規模雖然比啤酒廠小,但功能完備。”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副院長劉貞貞說,這個中試車間主要以旱堿麥為原料,開展新型啤酒產品的中試熟化、工藝優化研究及產品生產。
如今,除了面粉、面花、饅頭外,餅干、面包、啤酒、貝果等新型旱堿麥系列產品也紛紛“面世”,賣到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進一步提升鹽堿地特色農業的知名度,我市成立滄州市鹽堿地特色產品品牌管理協會和滄州市獅城鹽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強化品牌打造推廣;在北京全國農展館成功發布“滄州旱堿麥”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在京津等地舉辦旱堿麥等鹽堿地特色產品專場推介、展銷活動10余次,并在北京高鐵南站內外、北京公交候車亭等地進行多形式宣傳;在京東等平臺開設滄州特產館,在市區建成鹽堿地產品展廳1個、供銷便利店20家,形成“線上+線下”協同銷售模式……多元化、大規模的推廣,讓鹽堿地系列產品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帶動銷量不斷攀升。
五谷豐登、瓜果飄香,滄州鹽堿地上的累累碩果,洋溢著無盡的希望。展望未來,隨著科技力量的加持和各項政策的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這塊“金字招牌”必將越擦越亮,映襯出更加美麗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