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點,陽光透過窗簾,為房間鍍上暖色。80歲的攝影愛好者王汝春走向自家陽臺,熟練地舉起那臺邊緣已磨出光澤的卡片相機。鏡頭鎖定遠方天際線,“咔嚓”——第4000余次快門聲響起,新一天的“天空日記”就此定格。
“瞧,又是一個優良天!”望著取景框里清澈的藍色,老人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這臺陪伴他十一年的相機,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成為測量城市呼吸的“標尺”。

王汝春的拍攝“老伙計”。受訪者供圖
一切始于2013年那個“看不見遠方”的冬天。“那時窗戶像是蒙了一層砂紙,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混沌”。王汝春回憶道,空氣狀況促使他萌生念頭,“必須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自2014年元旦起,他在家中同一位置、同一角度,日復一日拍攝天空。這些最初灰蒙蒙的照片,如今被精心整理成《石家莊市空氣質量變化圖(2014-2024)》。

王汝春自制2014—2024年石家莊空氣質量變化圖。受訪者供圖
圖表無聲,卻訴說著深刻變化:2014年的影像里,渾濁的灰黃色占據主導;進入“十四五”時期,代表優良天的藍色區塊明顯擴大。
“2018年之后,空氣真的好了很多,最近這幾年優良天能占到八成左右”。王汝春輕點鼠標,屏幕上跳出一張張對比照片,“現在回頭看那些霧霾天,感覺像做夢一樣”。他電腦中的相冊名,也已從“追蹤霧霾”悄然改為“追蹤藍天”。

從2014年第一次拍攝,王汝春始終記錄窗外的風景,直到2024年的最后一次拍攝。受訪者供圖
這場“天空”變化的背后,是一場久久為功的大氣治理行動。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三地及周邊“2+26”傳輸通道城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全面啟動;2023年,調整為“2+36”城市,進一步補齊大氣污染防治短板。
數字見證成效——生態環境部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全國重污染天數減少超90%;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連續5年穩定達標,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比2020年上升2.4個百分點。
治理路徑清晰有力——生態環境部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散煤治理4100萬戶;“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車輛近2000萬輛。聚焦重點區域開展攻堅行動,2024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
王汝春的鏡頭視角,漸漸從天空延伸至大地。
家門口的濕地公園中,黑水雞在蘆葦間穿梭,蒼鷺在水面盤旋——這些靈動身影都被他用長焦鏡頭一一捕捉。“水質變好了,植被茂盛了,鳥兒自然就來了。”王汝春邊說邊展示拍攝的鳥類照片,“這些都是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好證明。”
在不久前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改善目標,還要力爭高質量收官,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好堅實基礎。展望“十五五”,我們將錨定目標、接續努力,加快形成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
展望未來,王汝春的拍攝清單愈發豐富:遍布街巷的口袋公園、水清岸綠的城市水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場景……“我要繼續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美麗蛻變。”撫摸著伴隨他11年的相機,老人的眼神里充滿期待。(實習生劉藝璇對此文亦有貢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