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成服務站點2571個,惠及115萬群眾
10月24日上午8點,尚義縣客貨郵分撥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有序分揀快遞包裹。“現在每天有5家快遞公司的貨物通過客貨郵專車發往鄉村,平均用時只需1.5小時。”中心負責人介紹。這是尚義縣依托城鄉客運打造的“快遞共配+綜合樞紐”模式,也是我市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的日常一幕。

農村客貨郵是城鄉客運、農村物流和郵政快遞融合發展的一種模式。2023年,我市整合交通場站、客運班線、郵政快遞和電商等資源,探索“公交+郵政+快遞+電子商務+農產品”的物流服務模式,完善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打造“交郵快商農”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新路徑,解決村民出行、物流配送、郵寄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累計建成綜合服務站點2571個,開通融合線路82條,服務覆蓋4009個建制村,惠及農村群眾115萬人,鄉鎮覆蓋率達85.43%,成功打通城鄉物流“微循環”體系。

如今,從城市的快遞包裹到鄉村的新鮮農貨,從游客的出行行李到村民的生活物資,一條貫通城鄉的“物流血脈”正讓張家口的鄉村與城市貼得更近。
機制先行,為融合發展“搭骨架”
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難在部門壁壘、資源分散。我市率先打破行業界限,拉起了一張“政企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網,交通運輸、郵政等部門牽頭,客運企業、快遞網點、電商平臺主動加入,定期召開的協調會讓“信息孤島”不復存在,客運班線時刻表與快遞分揀節奏精準匹配。更關鍵的是,《張家口市加快建設物流強市行動方案(2023-2027年)》《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工作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不僅明確了“誰來干、怎么干”,更拿出真金白銀的補貼政策,為農村客貨郵融合按下“快進鍵”。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縣區完成農村寄遞物流體系規劃,為后續發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資源整合,讓物流網絡“連筋脈”
“以前客運車跑一趟空著行李艙,快遞車卻在村里繞著圈找收件人,現在兩家用一輛車,成本降了,效率還高了!”陽原縣客運公司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資源融合的精髓。
在張家口,這樣的“1+1>2”隨處可見。運力上,客運車輛與快遞貨車“抱團”,縣城到鄉鎮的客運班線順帶捎上小件快遞,鄉鎮到村的物流車則承擔大件運輸,“小件走客運、大件走物流”的模式讓每輛車都“物盡其用”;站點上,客運場站里加個貨架就成了快遞收發點,郵政網點掛上“農特產品代辦處”的牌子,村民取快遞的同時還能寄售自家種的玉米、豆皮;貨源上,聚焦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開通了“農產品定制帶貨融合線路”,與電商融合共享電商訂單數據,動態調整運力。

模式創新,給鄉村振興“注活力”
“以前村里寄個快遞要跑到10公里外的鎮上,現在在村里就能收寄,還能查物流,太方便了!”尚義縣大營盤鄉十二號村村民王大媽的體驗,源于我市首創的“市縣鄉村”四級物流體系。
據介紹,這張網以市區為樞紐、縣城為節點、鄉鎮為中轉、村為末梢,依托城鄉公交和農村客運班線,不僅實現了“縣縣相通、村村可達”,還延伸出“公交+郵政+快遞+電子商務+農產品”的多元模式。在崇禮,滑雪場設立行李代收代發中心,開通旅游旺季專線;在懷安,“交郵快商農”融合線路讓當地的熏肉走出張家口,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多個省份,帶動當地村民增收。

數字賦能,讓物流全程“看得見”
打開“張運速遞”微信小程序,輸入手機號就能查快遞位置,想寄東西直接下單,附近的服務點會主動聯系——這背后,是張家口構建的“一平臺三可觀”信息體系。通過整合客運調度系統、郵政快遞系統和電商平臺數據,人、車、貨、站的實時位置都能在平臺上顯示,快遞到了哪、還要多久能到,村民和游客一目了然。
“今年年初,這個平臺已在全市全面運營,不僅能精準統計每條線路的貨運量,還能根據數據優化線路,讓城鄉物流微循環更高效、更智能。”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快遞難進村”到“農貨出村快”,從“客運空駛”到“一車多用”,張家口農村客貨郵融合的實踐,正用一張細密的物流網,拉近城鄉距離,激活鄉村潛力。未來,隨著信息體系的完善和特色線路的拓展,這張網還將織得更密、更暖,讓更多鄉村共享發展紅利,讓城鄉融合的腳步走得更穩、更遠。 (馬明明 高占虎)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