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河北新歐汽車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完成密封條生產工序。河北日報記者魏雨攝
閱讀提示
你也許不知道,你的愛車車門上的密封條、車上的空調濾芯,很可能產自清河。
如今,清河汽車零部件集群與長安、吉利、江淮、比亞迪、理想、一汽、上汽、豐田等130多家大型車企建立了配套合作關系。
與知名車企的合作,為產業集群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它不僅帶來了穩定的訂單與市場,更通過技術合作為集群注入了創新活力。同時,這場攜手也倒逼了一場管理變革,推動集群企業全面改進管理方式。

9月28日,河北億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對濾清器零部件進行檢驗。河北日報記者魏雨攝
配套130多家車企,帶來穩定訂單
“這條EPDM擠出生產線專為前不久上市的理想i8汽車量身定制,它每分鐘能擠出15米密封條。這些密封條經過打孔、裝釘、接角等10余道工序,將變成4個車門上的密封件。”9月28日,在清河縣河北永昌車輛部件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庚新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廠區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偌大的車間內,4條生產線開足馬力,為理想汽車生產密封條產品。
“我們公司生產密封條產品,全部供給整車廠,服務品牌包括比亞迪、理想、奔馳Smart等。其中,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占比達六成。”田庚新說。
清河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歷史悠久,其密封條、濾清器市場份額分別占全國的30%、60%,它們中的龍頭企業,與大型車企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河北新歐汽車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密封條生產企業。在這家公司的展廳內,多個合作伙伴的標志懸掛在墻上,包括長安、豐田、紅旗、問界、蔚來、小鵬、零跑、別克等國內外乘用車品牌。
清河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僅服務乘用車品牌,也服務商用車企業。
河北億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空氣濾芯總成在業內名氣很大。在公司倉庫,記者見到了其為一汽、上汽、三一重工、北汽福田、東風等車企生產的濾清器產品。
“目前,清河上百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與130多家大型車企建立了配套關系。它們中,既有傳統燃油車車企,也包括多家新能源車企。與整車龍頭企業的合作,為企業帶來了穩定的訂單和收入。”清河縣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辦公室主任王潤舵說。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量持續攀升,新能源汽車更是異軍突起,帶動零部件行業水漲船高。隨著“蛋糕”不斷做大,一批新興的零部件產業集群也在加速崛起,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一旦進入車企配套體系,背靠其穩定的生產,零部件企業就不愁訂單。車企的產量越高,零部件企業增長空間越大。”王潤舵表示。
與大型車企配套的好處,實實在在體現在企業營收上。今年1月至8月,億利公司營收增長8%以上;今年上半年,永昌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從2020年到2024年,新歐公司的產值從4.5億增長到8.5億,幾乎翻一倍。
與車企的合作,還為零部件企業向外發展提供了機會。由于大型車企的生產網絡覆蓋全國,零部件企業需要圍繞其本地化生產。借此機會,清河零部件企業紛紛外出設廠。目前,上海、重慶、青島、合肥、常州、無錫等地都有清河企業的身影。
2024年,清河汽車零部件產業完成營業收入340億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為大型車企提供配套產品,進入汽車配件市場等后端市場進行銷售,依托電子商務開展外貿出口。
“在清河,為大型車企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不到總數的10%,卻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產值,而且是增長最活躍的部分,堪稱整個產業集群的‘穩定器’。”王潤舵說。
2025年,清河汽車零部件產業力爭實現營收380億元,較上年增長11%以上。王潤舵對此充滿信心,他表示:“在配套型零部件企業帶動下,這個目標不難實現。接下來,清河還會通過組織展會、上門對接等方式,推動更多本地企業進入知名車企供應鏈。”

9月28日,河北永昌車輛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密封條產線上忙碌。河北日報記者魏雨攝
與車企同步研發,加速技術升級
兩個月前,永昌公司取得一項車窗密封條制作擠出模具的發明專利。該技術屬國內首創,是永昌與車企共同研發的成果。
“這款密封條表面平滑、光澤度好,同時兼具良好的包裹性,它成功融合了兩種材料,這在此前行業中尚無先例。”永昌公司項目經理韓振雪拿過一套剛剛下線的產品向記者展示。
這款產品的研發始于去年冬天。當時,永昌公司要為理想新車型的車窗設計密封條。由于該款車型對性能和外觀都有很高要求,導致原有的工藝無法滿足要求。
“使用橡膠滑材,能滿足外觀要求,但會造成玻璃升降慢;使用PER滑材,能解決升降問題,但表面有魚鱗紋,不美觀。”韓振雪說。
兩難之際,理想汽車的技術人員憑借開闊的技術視野,提出了一個破局思路:將兩種材料融合,充分利用它們各自的優勢特性。
確定思路后,理想汽車投入力量與永昌公司同步研發。雙方結合現有工藝,考慮結構、收縮比、材料特性等問題,最終將兩種材料融合到了一起。一個月后,產品試制成功,外觀和功能問題都解決了。
與車企同步開發,是清河零部件企業普遍采取的模式。大型車企的前瞻視野與技術實力,直接帶動了零部件企業技術升級。
韓振雪坦言,永昌公司2016年進入乘用車市場,發展歷史不算長。正是與知名車企的合作,公司得以快速完成技術積累,成功晉升國內一流的密封條企業。
一般來說,零部件企業產品研發聚焦車企需求,專為車企服務。不過,當技術積累達到一定深度,零部件企業也具備了面向市場的自主研發能力。
在卡車圈,有一款燃油預濾器“神品”,被司機朋友們稱為“億利大炮”。這款產品由億利公司自主研發,主要面向后端市場銷售,成為億利公司開拓全新市場的“敲門磚”。
“普通預濾器保養里程在1萬公里左右,而‘億利大炮’的保養里程達5萬公里至10萬公里。”億利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建閣說,超長耐用性得益于多項技術創新,采用納米纖維材料能過濾小于10微米的雜質,模塊化結構便于零件拆裝,可視化設計讓內部運行情況一目了然。
這款產品的誕生,植根于和車企多年的技術合作。“技術合作一方面為我們積累了扎實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幫助我們洞悉用戶需求和痛點,才有了這款產品。”王建閣說。
與車企的技術合作,惠及的不僅是零部件龍頭企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也從中受益。
記者觀察到,清河一些生產濾清器、雨刷等產品的中小企業,即便公司規模只有十幾個人,也能掌握一流產品技術和設計方案,這是如何做到的?
根源仍是與大型車企的技術合作。
“龍頭零部件企業在與一流車企的合作中,將技術學到了手。在實際生產中,它們經常與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產生協作,這樣一來,技術得以向下傳遞,最終輻射到整個集群,完成技術擴散。”億利公司財務主管張國棟說。
在張國棟看來,與車企共同研發有深遠意義。“它不僅能驅動龍頭企業技術升級,更是激活整個集群創新的技術源頭,推動產業持續升級迭代。”他說。
來自車企的壓力,倒逼管理革新
9月30日,走進清河遠正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焊接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自動化生產圖景,工人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十幾臺機械手。它們靈巧地舞動,將制動踏板上的零件焊接到一起。
大工廠使用機器人不稀奇,可遠正公司年營收千萬級別,算不上大廠。而且這些設備采購于2012年,當時機器人還比較稀奇、價格昂貴,遠正公司為何要做這樣的選擇?
“車企對產品的一致性要求很高,要求做到高度標準化。在這方面,機器人的穩定性遠勝過人工,為了留住客戶,當年咬咬牙上了這條自動化生產線。”遠正公司銷售經理楊子彪說。
由于大型車企對品控要求很高,有的甚至會對產線管理提出明確要求。這種來自客戶的壓力,倒逼零部件企業必須提升產線管理水平。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占比不斷增加,它們對零部件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在保證性能的同時,還要做到輕量化、美觀、隔音效果好等。
“為了滿足車企高標準、規范化的生產需求,很多企業紛紛引入工業機器人,提升產線自動化率,這在客觀上帶來了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雙重提升。”王潤舵說。
通過與大型車企的配套合作,零部件企業不僅提升了自動化水平,也逐步實現了生產管理的數字化。
億利公司的生產系統中,顯示的物料種類超過一萬種。這意味著,公司生產過的不同規格的產品數量過萬。張國棟解釋說,產品規格多的原因是車企對產品分類很細,且經常需要對產品進行升級或者微調。
產品頻繁調整,產線就要跟著變,解決方案落在了數字化管理上。
“經過數字化改造的產線,只需設置好參數,生產過程就能自行調整。它連接起設備、人員、物料,能實時監控和采集生產數據,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張國棟說。
數字化帶來的降本增效成效,促使企業將其拓展至管理的各個方面。目前,清河的大型零部件企業已在庫存、采購、人事、財務、客戶關系及項目管理等諸多方面應用數字化管理。
與大型車企配套合作倒逼出的數字化管理趨勢,已開始向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傳導。
過去,中小企業的管理主要依賴人工記錄,如紙質工單、手工統計良品率,效率低且易出錯。看到了大型零部件企業數字化管理的成效后,中小企業逐步引入ERP等數字化工具,它們或是全面推行數字化管理,或是在財務、采購、項目管理等環節部分實施數字化。
王潤舵表示,清河縣共有注冊汽配行業主體8197家,其中企業3481家,目前半數以上企業實現了數字化管理。
清河汽車零部件產業起源于鄉鎮企業,傳統家族式管理曾是主流。在與大型車企的配套中,出于對方在管理規范化上的要求,一些企業開始改變舊管理體制,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記者觀察到,目前集群中大型企業,相繼引入了職業經理人,建立起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構建起科學的生產體系,逐步完成了從經驗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轉變。
“與大型車企之間的攜手合作,促使企業進行了一場管理革新,最終轉化為推動整個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王潤舵說。(河北日報記者 魏雨)

9月28日,宜潤邦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制作空調濾芯產品。河北日報記者魏雨攝
記者感言
找準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抓手
在清河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中,與大型車企配套的產值雖然只占總營收的三分之一,但其建立的協作機制卻成為一個抓手,有力推動了集群內部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托舉整個產業向上躍升。
我省縣域特色產業眾多,以清河所在的邢臺市為例,就有44個特色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然而也要看到,不少集群在科技創新、質量管理等方面仍有短板,轉型升級任務緊迫。
產業升級,需要找到一個有力抓手。在邢臺,找到抓手的并不止清河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好的特色產業各有各的切入點。
清河排第一的是羊絨產業,而清河羊絨的名號能叫響全國,緣于扭住品牌建設這個“牛鼻子”。品牌不僅是企業名片,更是其技術實力、生產能力、質量管理等的體現。因此,抓好品牌建設,不僅能提升產品市場認知度,更是帶動產業整體發展的良方。
為此,清河以塑造品牌為抓手,持續加大對羊絨產業集群的支持力度,對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重獎,支持羊絨企業參加米蘭時裝周等展會,籌建清河羊絨設計展示中心,引進國際知名設計師在清河設立工作室,成立省級羊絨產業技術研究院……近年來,“清河羊絨”區域品牌以及紅太、百牧羊等企業品牌相繼崛起,為產業升級注入了新動能,清河羊絨產業開始向高端化發展。
在寧晉,電線電纜產業由來已久,這里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電線電纜產業基地。長期發展中,產業集群表現出中小企業利潤空間窄、制造水平低等問題。于是,當地把解決問題的抓手選在了共享智造上。
寧晉在產業集群內部推廣共享智造模式,推動龍頭企業帶頭建設共享車間,通過整合有效資源,在關鍵設備、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物流貿易等多方面實現共享,并探索原材料集采合作模式。這一舉措不僅幫助企業實現了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它讓中小企業通過資源共享借力發展,實現了生產能力、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推動了整個產業的升級。
實踐證明,推動縣域特色產業升級,關鍵在于結合產業特點和發展實際,以問題為導向,找準合適的抓手精準施策,一群一方案,撬動整個產業集群的全面升級。
文/河北日報記者 魏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