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走民企 看發展
我省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推動更多民企在向"新"而行中加快發展。系列報道《走民企 看發展》今天來看,我省民營企業如何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豐饒金、城墻紅、橄欖綠,在舉世矚目的九三閱兵儀式上,天安門觀禮臺近5萬把座椅格外吸睛,而它們全部都是"雄安造"。

河北康迪視聽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經理 張宏偉:
采用了人體工程學的設計理念,久坐不累。然后這個坐墊用了一個自動回位的裝置,回位精準、無噪音,觀眾站起來之后,自然形成了一個安全通道。
這家民企已四次承接天安門閱兵觀禮臺座椅生產任務。令人想不到的是,初創時,它僅是一家靠木匠手藝制作沙發的"農村小作坊",從鄉間一隅走向國家舞臺,靠的是什么?

河北康迪視聽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 昝賀伏:
求變求新,你追不上形勢發展,就會被淘汰。從產品技術的迭代上提前不了一步,你提前半步,但是絕對不能落后。
"創新"二字,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引擎。當中國電影產業迎來爆發期,企業敏銳轉向影院座椅領域。培養技術骨干、組建研發團隊、深化校企合作…… 如今,企業已手握100余項專利。

本臺記者 范曉芳:
在我身邊就是一款裸眼3D飛行影院座椅。坐上它,就可以模擬飛行、旋轉,享受沉浸式體驗。當然,這里還有同聲傳譯座椅、電動伸縮座椅、4D體感震動座椅等等,像這樣不同樣式不同功能的座椅,企業已經研發出了上百套,并且還在不斷上新。
創新之路,"大手筆"資金投入必不可少。錢從哪來?昝賀伏心里有本"明白賬"。他說,這兩年企業不僅獲得了政府在設備更新上給予的20%的技改補貼,每年還享受超過200萬元的貼息貸款。

河北康迪視聽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 昝賀伏:
國家的各種政策其實都是推著我們民營企業往前走的,我們就應該把握這次機遇,從智能化上、數字化上快速地提升起來。
在河北,像康迪這樣依靠創新鑄就"拳頭產品"的民企正如春筍般涌現。
走進這家專門生產動壓空氣軸承、高效懸浮鼓風機等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王紅正忙著接待客戶。

河北金士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紅:
訂單飽滿。你像光在昨天我們就來了上海的、黑龍江的,還有國外的客戶,都來洽談我們新的產品。
吸引天南地北客戶的,正是企業自主研發的"冠軍產品"新一代高效懸浮空壓機。

河北金士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紅:
七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其中有三項技術是世界領先的技術。(那它目前主要是應用在什么領域?)主要是用到污水曝氣上,光這一臺每年為客戶節省電費就達到了50多萬度電。
這已是企業研發的第三代產品。研發投入高、技術人才缺、市場開拓難……這些民營企業"成長的煩惱",金士頓都曾經歷過。
不過,爬坡過坎時,企業并非獨自作戰。辛集市民營經濟發展局的一本本臺賬,記錄著精準服務企業的軌跡。

辛集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 王才:
我們累計走訪企業800余人次,解決問題600余項。民營企業座談會,我們收集問題33個,目前已經解決了21個。比如金士頓公司提出了科研項目及資金和人才給予支持的問題,這個就由我們市領導包聯,科工局和住建局負責。
資金瓶頸如何破解?辛集市科工局的專項支持給出了回應。

辛集市科工局創新中心主任 張喬:
這兩年我們重點支持他的空氣動力軸承的產業化及成果轉化科技計劃專項有20多項,支持的額度也到了3000萬。
人才引進如何解決?當地創新推出"人才飛地"模式和"人才20條"政策,支持企業在異地招聘高端人才,并配套建設了50套博士公寓。

河北金士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 張學智:
博士公寓樓可以拎包入住,(人才)可以享受燕趙英才卡的一些實惠政策。有了這樣支持,我們別的不用操心,我們只需要一心一意地搞創新。
在政策助力下,企業先后引進23位碩博高端人才,目前公司研發團隊占比超過30%。

河北金士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紅:
不去創新就等于落后,計劃在下一個五年,我們在新產品的加持下,我們銷售額翻一倍。
以創新引領發展,河北民營企業在新賽道上加速奔跑,一款款硬核產品,匯聚出向"新"發展的澎湃動力。眼下,我省正積極搭建民營企業"拳頭產品"集中展示平臺,將全省范圍內國家級、省級"單項冠軍"產品集中呈現,以展示促交流、以平臺賦動能,推動更多創新力量破土成長。

省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李明達:
當然展示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把行業龍頭、業內專家、科研院所都匯聚起來,精準對接民營企業的創新需求,組織行業論壇,讓專家來給我們出點子、謀方向、找路徑,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在2025年民營企業創新榜單中,河北27家企業入圍"研發投入500家",10家入選"發明專利500家"。今年上半年,河北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4620.6億元,同比增長5.5%,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7.3%,越來越多創新力正轉化為生產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