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3V3足球賽場上,人形機器人“球員”正在比賽。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你見過“機器人總動員”嗎?10月18日,記者走進石家莊(正定)國際會展中心6、7號館,科技感撲面而來。一場場不同類別的機器人賽事激烈角逐,一支支參賽隊伍比拼人機協同,兩個展館既是大型賽場,更是科技秀場。
10月17日至19日,2025年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中國機器人大賽賽區)在這里舉行。大賽設置大學組、職教賽道和青少年賽道三大類別,僅全國高校就有1600余支隊伍參賽。
6號館最熱鬧的區域,莫過于3V3足球賽現場。護欄圈起來的比賽場地周圍,觀眾里三層外三層,就連通往二樓的電梯上都站滿了人。
10時許,華北電力大學電之光隊(紅隊)對陣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藍隊)。縮小版的綠茵球場上,雙方各有3名人形機器人“球員”上場,它們身高約1.2米。
“嘟!”隨著裁判短促的哨聲響起,雙方展開一場精彩對決。自主跑位、帶球、傳球、防守……短短幾十秒,藍隊率先攻入一球。“好!”“加油!”現場觀眾情緒高漲,大聲歡呼。
紅隊不甘落后,3名“球員”晃動著頭部傳感器,鎖定隊友位置,密切配合傳球,向對方門線逼近。藍隊一路攔截,最終紅隊的一名“球員”一腳射門成功。十分鐘一場的比賽,兩支隊伍比分咬得很緊,始終你追我趕。
賽場上的人形機器人,由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它們具有超大關節運動空間,踢球時靈活度高。”該公司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為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各高校參賽隊伍精心為自己的“球員”設計了整體戰術風格軟件代碼。
在另一個體育競技場,機器人乒乓球2D技能賽現場卻安靜很多。每張球臺旁都配備了一塊實時顯示屏,參賽機械臂整齊地安裝在桌面上,靜待指令。
佛山大學的參賽選手劉亮端坐于電腦前,全神貫注地調試著比賽程序。他輕擊“開始”鍵,機械臂熟練揮動球拍,將乒乓球精準擊向對面。球落地的瞬間,屏幕上立即顯示落點位置。
“只要球落在指定區域內,就能得分。”劉亮解釋道。作為首次參加國家級賽事的選手,他格外珍惜此次比賽機會,賽前參加了由大賽協辦方上海節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的備賽指導,全面掌握賽事規則與評分標準。
走進7號館,機器人旅游項目比賽現場人氣也頗高。別看一個個機器人個頭小小的,本事卻不小。
11時30分許,來自南京三江學院的參賽選手肖源吉操縱著機器人,在賽場里快速探險。只見四驅的小機器人,沿著地上畫好的矩形、圓形、S形等多種復雜路線,一會兒越過波浪板,一會兒爬上梯形山,一一識別不同顏色或數字標注的“景點”。
“在2.5分鐘內,機器人完成任務的正確率越高,用時越短,獲得的積分越多。”肖源吉說,他和幾位同學組建了參賽團隊,參賽的機器人和全部編程都是團隊設計的。
14時,一場特殊的武術擂臺賽激戰正酣。記者在現場看到,兩臺機器人時而突進、時而閃避,在擂臺上靈活移動,不斷尋找對方破綻,伺機出擊。
擂臺之下,氣氛緊張。兩名比賽選手全身都佩戴著姿態傳感器,他們不停做著肢體動作,前進、后退、轉身,乃至關鍵性出拳,都實時驅動著機器人的攻防。
該賽區技術指導湖南大學現代工程訓練中心教師方璐介紹,姿態傳感器系統將采集到的人體動作,經過數據傳輸實現人機協同,操作員的戰術被精準轉換為機器人的攻防動作。“這不僅是硬件比拼,更是一場‘隔空過招’的智能較量。”她說。
穿梭在兩個館中,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用炫酷的方式,為人們領略科技前沿、展望產業前景打開了一扇窗。
居家服務機器人,平時可以做家務,如果發現家人有意外,還能第一時間識別并報警;醫療機器人,能輔助醫生手術,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智能采摘機器人,可以自主采摘果蔬,解放勞動力……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高效便捷。(河北日報記者 馬朝麗 苑立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