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準備好解鎖新地圖了嗎?
這個假期,人民網帶你深度解鎖河北文旅新玩法,每一站都是“文旅融合”的生動樣本,陪你發現“家門口的遠方”,揭秘文旅產業背后的創新脈動——看傳統文化如何“潮”起來,綠水青山如何“燃”出經濟價值。
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這一次,旅行不僅是風景的邂逅,更是對河北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實地“檢閱”!在這個假期,讓河北的“詩和遠方”,開啟一段充滿發現與驚喜的旅程。
Play Video
節日里的邯鄲,處處洋溢著熱鬧歡騰的氣息。青磚黛瓦的街巷間,糖炒栗子的甜香裊裊飄散,1584條成語典故如同藏在角落的彩蛋,隨著游人的腳步在古城各處“活”了起來。
從清晨早點攤升騰的熱氣,到夜晚城墻下璀璨的燈火,這座“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始終充滿煙火氣,“成語文旅”的熱度與市井溫情交織,讓千年古都綻放出別樣的魅力。

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夜景(無人機圖片)。邯鄲市委宣傳部供圖
場景煥活:成語漫入煙火里
天剛蒙蒙亮,位于滏東大街的春滿園成語餐廳的后廚便忙碌起來。廚師系著沾著面粉的圍裙,手中的冬瓜刀靈活轉動,普通的冬瓜轉瞬被雕成溫潤的“玉璧”。“這道‘完璧歸趙’每天準備三十多份,節前半個月就被訂空了,游客就喜歡這股文化味兒。”他擦著汗珠,灶臺上“將相和”菜品咕嘟冒泡,香氣滿溢。
上午十點,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回車巷浮雕前擠滿游客。天津游客侯國新蹲在浮雕旁,給孩子講解“廉頗負荊請罪”。“以前光講成語孩子聽不懂,現在一看浮雕就有畫面感,連青磚都有了文化分量。”成語打卡墻前,孩子們踮腳找“邯鄲學步”,找到便舉旗歡呼,笑聲在街巷回蕩。
在磁縣邯鄲方特國色春秋主題樂園里,“瘋狂成語”5D闖關區的隊伍已經繞了兩圈。來自太原的小學生李少杰攥著答題板,聽到“通關密碼是‘圍魏救趙’”,立刻蹦起來喊答案。闖過關后,他舉著勛章炫耀。工作人員說:“每天接待兩千多人,家長陪孩子答題比孩子還認真。”
大名縣“二毛燒雞”攤主王師傅揮刀切片,包裝上的成語故事格外顯眼:“印上成語后銷量漲三成。”文創攤前,藝術家教活字印刷,剛印好的“胡服騎射”轉眼被收好,攤主說:“成語書簽、折扇一擺就搶光。”
館陶縣糧畫小鎮旅游景區內,孩子們用紅豆、黑米拼“擇善而行”,家長李燕笑稱:“比在家看書有意思,還懂了‘精益求精’。”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糧食畫代表性傳承人張海增攥著登記本:“每天二十多批研學團隊,1200多個孩子在這愛上成語。”
從餐廳的文化菜品到樂園的互動闖關,從非遺工坊的手作到研學基地的體驗,邯鄲以多元場景讓成語“活”在煙火中,成語文旅的火爆態勢,成為這座古城最鮮明的節日印記。

位于磁縣的邯鄲方特國色春秋主題樂園女媧補天項目。韋科攝
政策托舉:IP落地見實效
邯鄲“成語文旅”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當地多年深耕布局的結果。“市委市政府一直將文旅產業作為重點,以政策為引領、規劃為先導,才讓成語從書本走向現實,變成游客可觸摸、可體驗的產品。”邯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政策支撐為成語文旅注入強勁動力。《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邯鄲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邯鄲市區域文化旅游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將文旅產業提升到城市發展的戰略高度。
“兩館兩園一線一會”工程推進,讓成語文化有了“安身之所”。邯鄲正將市美術館改造為全國首座成語主題博物館,集觀賞、體驗、學習于一體,建成后將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同時,學步橋、回車巷、武靈叢臺等文化地標被串聯,打造成“成語典故露天博物館”,街頭雕塑、景觀小品甚至路燈座椅都融入成語元素,讓游客隨時隨地感受成語文化。
文化與產業融合,離不開從業者創新。2024年,邯鄲成語文化研究會、中國(邯鄲)成語學術委員會等機構相繼成立,團隊成員在1584條成語的基礎上,豐富增補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至近3000條,編撰《邯鄲成語》等書,納入全市中小學生閱讀推薦書目。市場層面,趙都禮宴劇場式餐廳創始人劉敏推出“一菜一演出”,《邯鄲學步》《完璧歸趙》伴著歌舞呈現,“開業至今,天天滿座,游客稱這是‘最有文化的飯局’。”
傳播方式創新同樣助力。“跟著成語去旅行”旅游主播單場最高吸引上百萬觀眾;成語文化專線巴士如同移動展館,文創產品可觸可帶。
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2024年邯鄲接待游客首破1億人次,2025年春節外地游客增長超五成,作為唯一三線城市入選“2025長紅城市榜30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路徑愈發清晰。
文脈延新:古城向遠再出發
面對成語文旅的良好態勢,邯鄲已規劃下一步藍圖,從資源整合、業態創新、品牌升級三方面發力,擴大“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影響力。
資源整合上,中華成語博物館加快建設,計劃2026年開館。館內將用數字技術打造“成語時空隧道”,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成語誕生場景。同時,完善全域旅游規劃,串聯永年廣府古城、磁縣方特、館陶糧畫小鎮等節點,推出5條精品研學線路,實現“一地打卡,全域體驗”。“我們還會整理未開發成語資源,新增100個街頭文化景觀,讓成語融入城市肌理。”邯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工作人員滿懷期待。

邯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塑代表性傳承人李春芳在做成語文化文創作品。周紹宗攝
不僅如此,業態創新還聚焦“成語+”深度融合。除了開發成語主題劇本殺、沉浸式話劇,升級“成語宴”“成語文創”,推出定制研學套餐,還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搭建成語元宇宙平臺,打造虛擬成語人物、線上闖關游戲。非遺傳承方面,計劃建10個成語非遺工坊,培養20名年輕傳承人,推動面塑、黑陶等技藝與成語文化結合。
著眼全國、走向世界。邯鄲注重品牌升級,已啟動“成語文化節”籌備,計劃每年舉辦一屆,設學術論壇、非遺展演、文創大賽等活動;與周邊城市聯動打造“燕趙成語文化之旅”跨省線路;國際傳播上,精選成語故事翻譯成外文,通過文化交流推向海外,讓邯鄲成語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
成語是邯鄲最珍貴的文化家底,也是最具潛力的文旅資源。未來,邯鄲將持續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讓成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