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河北省滄州市的吳橋縣,迎來了一年中最富韻味與活力的時節。這座被譽為“中國雜技之鄉”的小城,正以其跨越千年的雜技文脈和與時俱進的創新表達,在金秋的舞臺上,為八方來客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江湖”盛宴。

江湖文化城開城儀式。
踏入吳橋雜技大世界的“江湖文化城”,時光仿佛瞬間倒流。青磚灰瓦的街巷里,人聲鼎沸,吆喝聲、銅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昔日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廟的市井繁華在此得以生動重現。這里,是感受吳橋雜技最地道煙火氣的核心場域。
目光所及,皆是絕活。新一代“江湖八大怪”各顯神通:“吹破天”以鼻腔為共鳴箱,吹奏嗩吶氣韻悠長;魏春華,以雙腿為擎天柱,挑起千斤穩如泰山;“怪腿劉”矯健攀上刀山,如履平地;“皮包骨”眼中扎出骨針,令人拍案叫絕……每一場表演都凝聚著代代相傳的匠心與膽魄,引來觀眾陣陣驚呼與雷鳴般的掌聲。正如當地流傳百年的民謠所唱:“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边@不僅是吳橋雜技深厚民間根基的真實寫照,更是一座小城跨越千年、不絕于縷的江湖傳奇的鮮活見證。

游客在“鬼手居”劇場領略傳統戲法的精妙技藝。
在聲名遠播的“鬼手居”,方寸之地的表演同樣扣人心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仙歸洞”,在藝人出神入化的手法中,小球于碗盞間瞬息變幻,蹤跡莫測,其速度之快、手法之巧,即便在慢鏡頭審視下依然讓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現了傳統雜技藝術的極致魅力。
走出江湖文化城的喧囂,沿著古樸的小徑前行,便來到了吳橋雜技幻樂城。這里正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打造一場跨越時空的非遺之旅。3000余平方米的展區,匯聚八?。ㄊ校┓沁z精華,融技藝、美食、雜技于一體,重現運河文化的生動圖景。

夜晚的吳橋雜技博物館。
更令人振奮的是,緊挨著幻樂城的國內外規模最大的雜技文化主題綜合博物館已免費向公眾開放。這座雜技藝術的殿堂,不僅系統梳理了世界雜技尤其是中國雜技的千年發展史,還通過豐富的實物展陳、互動體驗項目以及傳承人現場講述,讓游客得以深入了解每一項驚世絕活背后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故事,從“看熱鬧”的旁觀者,轉變為“懂門道”的知音。
吳橋的雄心,不止于傳承與展示。為迎接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榮歸故里,一座現代化的演藝地標——東方雜技城已拔地而起。作為河北省首個專業雜技大劇場,它不僅是吳橋獻給世界雜技藝術的一份厚禮,也標志著吳橋雜技產業邁向更高規格、更專業化的發展新階段。

雜技節目《中幡》演出。
當夜幕降臨,吳橋的精彩仍在繼續。江湖大劇院的現代雜技秀,將傳統技藝與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及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深度融合。經典節目“大變活人”升級為視覺更為震撼的“一人進、八人出”;“仙女散花”融入了柔美的孔雀舞韻,更添詩意;“空中飛人”在炫酷燈光和環繞音效的加持下,營造出極具沖擊力的沉浸式觀演體驗。這些創新演藝形式,讓古老雜技閃耀出時代的璀璨光彩。
從江湖文化城的原生態風貌,到幻樂城的創新融合,再到博物館的深厚積淀與現代化劇場的宏偉氣象,吳橋正在精心繪制一幅“全景式”文旅體驗的藍圖。通過“雜技+旅游”、“雜技+文創”、“雜技+教育”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吳橋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動雜技文化從單一的觀賞性藝術,向體驗、消費、研學等多元化方向拓展,真正讓雜技走進千家萬戶,也讓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依托“雜技飯碗”走上致富路。
這個金秋,在吳橋,您遇見的不僅是一場場驚險刺激的雜技表演,更是一次與千年江湖文化的深度對話,一次見證古老技藝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吳橋,這座深植雜技基因的小城,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界發出誠摯的邀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