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評論員 韓新新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雜技藝人進行表演。來源:央視網
世界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看吳橋。
歷經千年發展,吳橋雜技錘煉出驚險奇絕的獨特藝術格調,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
截至8月31日,吳橋雜技大世界今年共接待游客61.63萬人次,同比增長22.31%。
當下,科技高速發展,“萬能”的AI,閃耀天空的無人機,會跳舞、擅格斗的機器人……無不釋放著超強的“吸睛力”。那么,人們為什么還要看雜技?
研磨技巧,成就奇特魅力
雜技是一種“挑戰不可能”的藝術。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一名雜技藝人在表演“蹬技”。圖片來源:新華社
看似柔弱的表演者魏春華練就了腰腿上的好功夫,可以蹬轉百斤乃至千斤重的大缸,盡顯“力”與“控”的完美結合;地攤魔術表演者劉福強,僅憑手上技巧,就能讓物品“神秘消失”“憑空出現”,使人大呼震撼;李印懷從小練就了鼻釘子眼茬子技藝,可以讓8公分長的骨針自鼻孔進,從眼睛出……
這些挑戰自我的表演,向人們展示了何為雜技——以技巧為“核”,雜技表演者通過身體變化、或借助道具,呈現超越常人的力量與柔韌之美。可以說,雜技表演的主要內容就是技巧動作。
歷史悠久的吳橋雜技包羅萬象,絕技超群。無論是平衡技巧類、耍弄表演類,還是魔術表演類、氣功表演類等雜技項目,皆展現著雜技人反復訓練后對身體的極致掌控,塑造了奇特驚險的雜技美學。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天橋把式廣場”,李亮在表演“上刀山”。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精湛技藝的背后,是雜技人能吃苦、愛鉆研的精氣神。據《吳橋縣志》記載,舊時吳橋多天災人禍,人口多、土地貧瘠,但吳橋人沒有被困難打倒,為了謀生,他們勤學技藝、埋頭苦練。許多高難度的雜技節目從古演到今,一招一式間,都流露著當地百姓勤勞勇敢、敢于挑戰的氣質風貌,易引發觀者情感共鳴。也正是這種堅韌,讓吳橋雜技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和突破,愈發璀璨。
時代向前,雜技發展不斷迎來新精彩,但其自身的藝術“奇觀”永遠是所有探索的邏輯起點與創意旨歸。
兼容并蓄,融匯多種藝術
吳橋雜技的歲月紋理,刻畫著融榮共生的歷史脈絡。
這門技藝,在發展進程中不斷汲取多元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充盈著自身的文化內涵。

雜技藝人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表演。圖片來源:新華網
最初,吳橋雜技主要是翻跟頭、變戲法等簡單逗趣的動作,道具也來自百姓家里的鍋碗瓢盆、桌椅等日常工具,后來當地雜技藝人逐漸將傳統雜技表演與地方民俗文化相結合,同時積極吸收其他地區的雜技技藝,創作出眾多優秀的雜技表演節目。像舞中幡、嗩吶、馴獸、馬戲等,都是吳橋雜技發展過程中逐漸吸納引入的。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如今,許多創作者和表演者不斷為吳橋雜技謀求新鮮意味,嘗試將雜技本體技巧與其他傳統藝術相融合,進一步增強技藝表現力和感染力,帶給觀眾更豐富的觀看享受。

雜技演員在表演《龍躍神州——中幡》。圖片來源:新華社
雜技表演《龍躍神州——中幡》融入京劇、古典舞與武術等元素,大型情景雜技劇《江湖》則結合了戲劇、歌舞等藝術形式,表達更有張力。可以說,在雜技技巧中融入傳統藝術元素,既是雜技在長時間追求高難度技巧后,對表現形式藝術化的自覺回歸,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藝術形式之間天然的認同感和親近感使然。
縱觀古今,諸多傳統文化為雜技發展提供長久的滋養,而雜技的繁盛也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可謂“互相成就”。吳橋雜技正是在兼容并蓄、變革演進中,走出了一條有文化積淀、彰顯美學的特色道路。
活態傳承,讓雜技“活”起來
雜技,是流傳千年的文化傳奇。其之所以如古樹繁花,生生不息,離不開廣大雜技人的堅守傳承。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這首古老的歌謠,是吳橋雜技文化廣泛性和深厚群眾基礎的真實寫照。
在這里,雜技是血脈,是根脈,是代代相傳的魂魄。
“鬼手”王保合的兒子王立剛潛心苦練,接過父親的衣缽,演出“三仙歸洞”的精妙戲法;來自雜技世家的于金生,4歲開始學習雜技,精通柔術、叼花、走鋼絲、傘技等多項技藝……家族傳承,一直是吳橋雜技得以延續、發展的主要渠道。
相較于古時,吳橋雜技現在的傳承方式已有所增加。1985年,吳橋創辦了我國第一所中等雜技藝術學校——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系統培養雜技與魔術舞臺表演專業學生,為雜技事業點燃熊熊薪火。

雜技藝人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吹破天劇場為游客表演。圖片來源:新華社
文化傳承既要考慮人才隊伍建設,也需重視資源的“活”化利用。吳橋持續推進雜技與文旅深度融合,如建成雜技主題公園“吳橋雜技大世界”,其中既有原生態的民俗表演,又有唯美的雜技劇舞臺,成為吳橋雜技及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學習和重要展演區域。在這里,雜技可觀、可觸、可參與,其生命在人們的了解、學習、體驗中更加鮮活。
還有打造“雜技小院”、開展非遺體驗研學活動……吳橋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真正讓雜技“護”得好、“活”起來、“傳”下去。
如今,滿是奇巧的各類絕活,還引來眾多外國人學藝,推動吳橋雜技在世界范圍內多元互動、延展生發。

孟加拉國少年在吳橋學雜技。來源:新華網
近年來,一眾新潮科技也在為現代雜技賦能。無人機、3D技術、聲光電舞美等手段的運用,讓雜技表演更好看、好聽、好玩,帶給觀眾更廣闊的藝術體驗。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期待雜技這項古老藝術在守好文化特性、堅持守正創新中實現活態傳承,在跨界合作、國際交流中更加興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