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滄州9月28日電 題:吳橋搭“橋”,河北如何借雜技“橋”通世界?
作者 張子揚 陳林 王天譯
仲秋時節,大運河畔的“雜技之鄉”河北吳橋,吸引了海內外媒體的聚焦。
28日,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在這里開幕,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代表世界頂尖水平的雜技節目匯聚于此。這也是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自1987年舉辦以來,主體活動首次“回家”在吳橋舉行。
吳橋之“橋”,在運河、在雜技,亦在交流。吳橋之“橋”,讓雜技技藝與運河文化相依相生、緊密相連,從運河畔的草根藝術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吳橋搭“橋”,是以雜技藝術節為媒,搭起河北與世界的聯通之橋。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與吳橋的“相遇”,不只是一次眾望所歸的驚艷邂逅,更是一次河北與世界的深情相擁。

9月28日晚,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開幕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
雜技與運河:解碼吳橋為何成為“雜技之鄉”?
剛剛建成投入使用的吳橋雜技博物館,已是“雜技之鄉”新地標。館前的大運河流經路線造型圖、展廳入口處由拱橋和雜技雕塑組成的造型,正成游客新的“打卡”點。而這,也構成了外界解讀吳橋雜技發展路徑的隱形“密碼”。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這句在當地流傳已久的俗語,折射出這座小城與雜技的深厚淵源。冀魯交界的吳橋,地處華北斷陷黃驊坳陷區,過去土地易澇多鹽堿,縣志有“人稠土瘠更難堪”的記載。
河北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齊志義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說,吳橋雜技歷史悠久,由先秦“蚩尤戲”和漢代“角抵戲”發展而來,貧瘠土地迫使當地人將鍋碗、桌椅等日常工具與武術器械轉化為表演道具,農閑時靠耍雜技賣藝糊口。而隨著京杭大運河的修通,吳橋雜技藝人沿著運河走南闖北,這種流動性不僅讓雜技突破地域限制,還促進了南北藝術形式的融合,一步步將雜技表演從市井坊間推向世界舞臺。
運河在吳橋縣境內直線距離25公里,河道長度卻達到34.8公里,“九曲十八彎”的秀美河段也哺育著兩岸的雜技藝人。“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運河)兩岸度春秋……”這首在吳橋藝人中口口相傳的鑼歌,反映運河與吳橋雜技的深厚淵源。
“大運河承載、孕育、見證了吳橋驚險奇絕的獨特雜技文化。”齊志義說,京杭大運河既是吳橋人賴以生存的主要河流,也是吳橋人走南闖北的重要通道。大運河吳橋段所屬的南運河漕運發達,碼頭眾多。以跑碼頭賣藝為生的吳橋藝人,隨運河北上南下。大運河的開通擴大了吳橋雜技傳播范圍,對吳橋雜技文化的融合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讓吳橋成為享譽世界的“雜技之鄉”。
“走出去”與“慕名來”:管窺吳橋雜技何以聯通世界?
一百多年前,隨著一大批吳橋藝人走出國門,吳橋雜技也開始正式走向世界。吳橋雜技博物館里一張《吳橋雜技藝人世界演出示意圖》,記錄下當時吳橋雜技藝人的足跡遍及意大利、德國等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出身于雜技世家的于金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吳橋雜技代表性傳承人,曾多次在國際雜技比賽中獲獎。他說,當時隨著孫福有、趙鳳岐、史德俊等一批吳橋雜技藝人走出國門,具有東方文化底蘊的吳橋雜技開始名揚世界。他們將中國雜技藝術向世界傳播的同時,也將中國雜技與不同國家的文化融合,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梁。而他的爺爺,正是其中之一。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吳橋雜技藝人僑居海外數十個國家,傳承著這一古老民間技藝。于金生說,雜技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在世界各地播下友誼的種子。一代代走出國門的吳橋雜技藝人,接力讓“雜技之鄉”品牌越叫越響。
隨著吳橋雜技在國際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來這里學習的外國學員也越來越多。走進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訓練廳,來自老撾、越南、肯尼亞等國家的20多名“洋弟子”正在中國教練指導下,認真學習著中國雜技。從2002年至今,該校已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外籍雜技學員700余人,他們曾在吳橋學習,學成后又走向世界各地,或進行雜技表演、或從事雜技教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9月25日,來自肯尼亞等國家的雜技學員在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練習雜技。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
多次到吳橋學習雜技的老撾雜技演員紅姆巴斯說,從吳橋學習后再回老撾演出,很多人驚訝于她的表演,每次她都會開心并且大聲告訴觀眾“這是從中國學到的雜技”。她還嘗試將自己國家的傳統舞蹈等文化元素與吳橋雜技進行融合,編排新節目。在她看來,雜技文化為兩國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第一次從越南來中國學習雜技的黃祝安則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參加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和世界各地雜技高手同臺競技。
河北與世界:一場雜技為媒形塑開放的再對話
1987年,河北以主動的姿態推進開放,在全國較早打出節慶文化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雜技節,開創性地走出了一條文化藝術搭臺唱開放大戲之路。此前3年,河北創新性舉辦了首屆“河北省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暨出口商品貿易洽談會”(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的前身)。
走過38年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不僅成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巴黎“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并稱世界雜技三大賽場的國際性雜技藝術節,也日漸成為河北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說,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不僅讓世界看到了河北的身影和形象,更為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同樣,走過41年的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也正被打造成為河北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在觀察人士看來,此次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舉辦,是今年繼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后,內環京津、外聯渤海的河北與世界的又一次開放式深度對話。無論是吳橋雜技的“花開四海”,還是河北商貿物流的通聯天下,都讓河北橋連世界,與世界的距離更近了。河北既向外展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亦為外界觀察、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場景提供了生動的河北實踐。
9月27日,雜技藝人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門口進行表演。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
河北省委明確提出,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進一步增強發展的動力活力。從2023年起,河北連續三年將“新春第一會”主題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競爭力、更加富有活力”的營商環境,對外釋放出“要把河北打造成為開放的高地、投資創業的首選地”的重要信號。
2025年9月27日,在吳橋雜技大世界,來自匈牙利的知名網絡達人“大衛在中國”一邊驚訝于吳橋雜技的驚險奇絕,一邊和其他人一起錄著“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短視頻。這,也正是河北近年大力打造文旅流量,吸引越來越多海外游客的一個縮影。
在外界看來,無論是已成為“現象級”文旅IP,還是入選全國優化營商環境進步最明顯省份,近年不斷發生著變化的河北,正在對外形塑一個充滿活力、高質量向上發展的魅力省份。而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這樣的國際活動,是橋梁,也是窗口,將這種能見度持續放大之余,官方也期待以此吸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周末到河北、投資到河北、創新到河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