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3日,第九屆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邯鄲市分會場暨第八屆邯鄲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武安市、臨漳縣同步舉辦。這場以“文化為魂、科技為翼”的文旅盛會,吸引近300位嘉賓齊聚邯鄲,借116公里武安東太行百里畫廊與鄴都文化遺址群聯動,既展現了邯鄲山水人文之美,更勾勒出千年古城推動文旅產業從“一時熱”邁向“長久紅”的創新路徑。

山李冀·李家莊山游市集。安雪佳攝
武安晝與夜:沉浸式解鎖太行風情新體驗
入夜后的武安,山李冀·李家莊山游市集率先成為東太行百里畫廊的“煙火地標”。暖黃燈光順著太行石墻的紋路鋪展,炊煙從攤位間裊裊升起,“舌尖上的太行”美食香氣彌漫。
“香茶馬上來了,請稍等!”新開張的李家莊大碗茶店內,店長侯杰一邊麻利地添茶,一邊笑著向嘉賓介紹,“剛入夜就賣了200多碗,現在游客越來越注重健康餐飲,我對在這里開店的前景特別看好。”
山游市集里,國風曲目婉轉悠揚,萌寵鹿園傳來孩童笑聲,特色文創攤位前,嘉賓們駐足挑選,沉浸式感受“可聽、可品、可觸”的太行民俗風情。
當晚,“舉世無雙·2025稀有劇種盛典”更讓山水間飄滿戲韻,雁北耍孩兒的婉轉、阿宮腔的醇厚,30多個稀有劇種名家輪番登場,傳統唱腔與市井喧鬧交織,臺下掌聲裹著喝彩,成了夜色里最動人的回響。

“舉世無雙·2025稀有劇種盛典”現場。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
次日上午,乘車沿武安東太行百里畫廊旅游風景道出發,開啟“車行風景里,人在畫中游”的觀摩之旅。這條全長116公里的風景道,以平安大道、武當大道等五條主干道為紐帶,串聯起武安西部山川精華,成為融合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綠色動能帶”。
行至青崖寨·攝影天臺,太行壯闊盡收眼底。“這里是邯鄲最高峰,海拔1898.7米。”聽著講解員的介紹,登上最高處,“一覽眾山小”的震撼撲面而來。許多人舉起相機,“要把這‘云端畫廊’的美景帶回家!”

青崖寨·攝影天臺。張耀輝攝
業態新探索:百里畫廊間玩出文旅新花樣
沿東太行百里畫廊前行,宋祖臺驛站的“一葉輕舟”建筑群映入眼簾,瞬間吸引目光。這座依托“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歷史傳說打造的驛站,將千年故事凝于一隅。走進驛站,文創展銷區的武安小米、花椒裹著太行元素的精美包裝,滿是鄉土詩意;咖啡廳內,咖啡香混著山風飄來,十分愜意。 武安市文廣旅局黨組書記魏俊芳說:“這驛站不只是歇腳地,更是武安人文的‘小窗口’,‘文化+服務’的模式,讓游客歇腳時也能讀懂武安。”

古武當山景區·太極源文化苑里的太極表演。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
古武當山景區·太極源文化苑里,1200平方米的太極廣場上,身著黑白太極服的愛好者緩緩起勢,“太極弟子的一天”活動同步開展。“張三豐曾在此修道,創下象形太極十三式。”講解員的話剛落,習武苑內便傳來喝彩——楊氏太極拳與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的對決正酣,剛勁與柔和碰撞,每一招都藏著太極的韻味。
宇翔通航飛行營地則給了太行全新的“打開方式”。停機坪上,直升機與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整裝待發。“以前游太行只能徒步或乘車,現在能從低空俯瞰,這種視角太獨特了!”游客張先生感慨,“這哪是簡單的觀光升級,分明是換了個角度讀太行,武安在文旅業態創新上,真的敢想敢做!”
全域煥新時:千年古城正鋪開文旅新畫卷
離開武安的東太行百里畫廊,走進具有厚重歷史的臨漳。這里正以“一場表演、一出好戲、一次體驗”,讓千年鄴都文化煥新。

游客在銅雀三臺遺址公園游覽參觀。周紹宗攝
《鄴都長歌》沉浸式演藝利用360度全景幻影全息劇場,帶游客穿越回1700年前的曹魏鄴城,親歷官渡烽火、登臨銅雀臺;豫劇《銅雀臺·賦》以蔡文姬“為國修史”為主線,融入“建安風骨”等成語典故,演繹建安時期的家國情懷;《天地中軸探尋源點》VR項目,讓游客在“曹操”帶領下,見證鄴城中軸線千年演變,感受科技與歷史的碰撞。
旅發大會的“東風”還吹遍了邯鄲全域。峰峰礦區深挖響堂山石窟、磁州窯文化,推出系列文創產品,以“文化+創意”激活產業動能。峰峰礦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呂妹說,大會前后,他們持續開展響堂山文化旅游、《滏源長歌》沉浸式實景劇展演等活動,有效延伸消費場景,成為邯鄲文旅“全域開花”的生動注腳。

外國游客在鄴城博物館游覽參觀。周紹宗攝
“無論是武安的山水文旅創新、臨漳的歷史文化活化,還是峰峰的文化賦能,都是邯鄲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實踐。”邯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產業發展科科長江慧寧表示,邯鄲始終將旅發大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將依托“成語之都”優勢,聚焦文旅產品創新,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讓文旅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如今,從百里畫廊的山水畫卷,到鄴都故地的歷史回響,再到峰峰礦區的文化新韻,邯鄲正以文旅融合為筆、科技創新為墨,在千年文脈的土壤上,繪就一幅“長久紅”的文旅新圖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