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川劇“變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瞬息萬變的臉譜和行云流水的身段,演繹出傳統戲曲的瑰麗奇絕。在涿鹿縣黑山寺鄉蘆家溝村,32歲的張妍憑借一腔熱愛,借助網絡資源自學“變臉”技藝。六年磨一劍,如今她的表演已成為當地文化活動中一抹亮麗的風景。
今年,張妍主動牽頭組建鄉村演出隊,將“變臉”這門古老藝術與多樣文化節目相融合,走進田間地頭、景區村鎮,讓非遺在鄉土間綻放新彩。今日,讓我們走近張妍,聆聽她與“變臉”之間的故事。
伴隨音樂的頓挫節奏,張妍揮袖、扭頭、轉身,動作行云流水;瀟灑甩袖間,折扇起落,墨色臉譜轉瞬化作金紋烈面,頃刻又變赤紅、銀白……在涿鹿縣的鄉村舞臺上,這位身著紅色披風、面覆臉譜的演員,僅用幾分鐘便以交替閃現的臉譜讓觀眾目不暇接,將大家帶入充滿神秘與驚喜的藝術世界,而她與川劇變臉的緣分,要從六年前講起。
2019年,曾在北京做過協警、庫管等工作的張妍回到涿鹿,正陷入“不知該干啥”的迷茫中。一天,她躺在床上刷短視頻時,偶然看到川劇變臉表演,瞬間就被迷住了。“覺得特別神奇,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币曨l里,表演者抬手投足間的霸氣動作、變幻莫測的臉譜,讓她心生強烈好奇:“就想知道是怎么變的,越看越想學?!?/p>
沒有專業老師指導,沒有系統教材參考,張妍的“變臉”之路,全靠一部手機“摸黑”探索。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她反復觀看各地藝人的表演視頻,放慢速度,暫停畫面,一幀一幀仔細琢磨其中奧秘?!拔铱吹煤苷J真,但一開始根本看不出門道,只能靠自己動腦筋想”。
川劇變臉對演員要求極高,需與音樂節奏相協調,臉譜都有一定的順序,變換要敏捷且不露痕跡,還得依據臉譜對應的角色做出肢體動作。經過鉆研后,張妍開始著手制作道具,研究變臉服裝的門道。“變臉分披風和馬甲(又稱短打),短打更顯利落帥氣。通過表演,就知道這些變臉服裝分好幾樣,里邊暗藏很多種機關,帽子、腿、腳、手、胳膊上都可能有。”除了帽子和鞋,服裝、臉譜都是她自己做的。起初,她找來繩子、棉線,用A4紙代替布料,反復裁剪、拼接,摸索機關設計。后來她大概琢磨出是怎么變的,便買來絲綢布料,自己畫臉譜、剪圖案,戲服縫了拆、拆了縫,反復試穿練習變臉技法,并根據每張臉譜代表的人物,琢磨對應的表演動作。
在變臉藝術中,“回臉”是一項高難度技巧,通常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掌握,張妍卻僅用兩個小時就琢磨透了?!翱赡芪以谶@方面比較有天賦吧?!彼t虛地說。
這份“鉆勁”,讓張妍創造了“奇跡”:從4月25日開始摸索,僅用三天兩夜,她就掌握了“變臉”的基本要領,完成從“門外漢”到“能登臺”的跨越。5月1日,涿鹿縣礬山鎮一家手機店舉辦活動,張妍穿著親手縫制的戲服,跟著節奏完成臉譜變換,成功完成首次公開表演。連續三天登臺,她從緊張得手心冒汗,逐漸變得從容自信。“聽到臺下的掌聲就不緊張了。”她說。
那次表演后,“變臉”成了張妍的專屬標簽。隨著名氣漸長,她的演出范圍從鎮上的村子,擴展到懷來、涿鹿周邊地區,甚至走進北京、廊坊、延慶等地,累計演出百余場。
張妍并未滿足于單一的變臉表演,她將魔術元素融入其中,如變傘、變棍、口吐拉紙、破扇還原、拉花、雪花飛紙等內容,讓表演更添趣味與看點。
除了在藝術表演上不斷創新,張妍還積極推動變臉藝術的傳播。今年7月中旬,她召集周邊村子的廣場舞愛好者,成立“妍寶歌舞文化傳媒”演出隊。這支13人的隊伍,成員都是普通農民,平時種地,閑時聚在一起排練?!拔蚁虢ㄒ粋€娛樂平臺,不僅讓大家有事干、能樂呵,更想讓‘變臉’這門非遺藝術被更多人看見?!睆堝f,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如今,演出隊的節目內容愈發豐富,除了川劇“變臉”,還加入情景劇、歌曲、戲曲、小品、模仿秀,廣場舞等。最多的時候,她們一天要演八九場,累得說不出話,卻始終樂在其中。“‘變臉’是絕活,更是活態傳承的載體?!睆堝硎?,未來,她將持續打磨自身技藝,引領演出隊邁向更廣闊的舞臺。 (李曉利 通訊員 郭穎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