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一輛輛滿載新車的轎運車魚貫而出,數百輛嶄新的汽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奔赴全國各地。
“2024年,有22.4萬輛汽車從河北長安銷往全國、出口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1至7月,河北長安生產汽車14.4萬輛,同比增長6.8%,產值79.4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出口4.3萬輛,同比增長4.4%。”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瑞斌介紹說。
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一角。白永民 攝
河北長安是長安汽車輕型商用車生產基地,占地1700余畝,目前擁有滿足市場需求的微客、輕客、微卡、輕卡、皮卡及相應的新能源、專用車等系列產品,并成功打造了長安獵手、長安神騏、長安星卡、長安睿行等品牌。今年6月26日,河北長安傾心打造的全球首款純電動后驅寬體輕客長安凱程V919成功上市,推動公司向智能標準化工廠轉型升級。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汽車市場競爭中,唯有勇于變革者方能搶占先機。
近年來,河北長安以“戰略引領、系統變革、極致效率、創新突破”為目標,狠抓管理提升,通過平衡產能結構、優化生產線、精益用工等一系列精準高效的舉措,實現降本增效、產能提升。2023年生產19.5萬輛,2024年生產22.4萬輛。其中,新能源車2.7萬輛,同比增長58.5%;出口汽車6.5萬輛,同比增長93.1%;實現產值118.8億元,同比增長26.4%。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計產銷突破377萬輛。
工人正在對車輛進行檢測。白永民 攝
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平衡調整兩廠區產能,動態調整各生產線,實施睿行系列產品轉產、部分車型零部件轉區沖壓生產,通過生產線并線和搬遷,實現整個生產系統的高效、均衡運轉。
在“人”這一核心要素上,公司大力推行“精益用工”模式,統籌九大車間人員用工調劑,哪里需要哪里搬,實現靈活用工、協同生產。開展全面的“多能工”培訓,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使員工成為掌握多個崗位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涌現出了張赫、葛亮等一批技術骨干、崗位能手。
同時,完善物流管理系統,將生產計劃、庫存狀態、物流信息等實時共享給配套企業,訂單響應時間從 72 小時縮至 6 小時,庫存周轉率提升45%,切實提高了生產效率。
嚴把質量關,是其訂單源源不斷、產銷穩步增長的基本保障。
據介紹,河北長安“沖焊涂總”四個車間都有相關的自檢和專檢,分別對各自生產工序的質量進行檢驗把關。整車下線以后,有檢測線、淋雨、路試、CAL四道專檢,分別對車輛的行駛性能、淋雨性能、外觀間隙、漆面質量等進行專檢,確保產品符合工藝技術要求。
檢測后,還會對各個工序質量問題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錄入MQS系統進行統計,供各車間質量技術室及VRT實施監控和分析改進。
擴能提質,本著再造一個“新長安”的目標出發。
“長安汽車總部已與定州市達成合作意向,今年5月份,河北長安產能結構升級項目正式立項,項目占地500畝,計劃建設年產12萬輛整車的新廠區,將投入更多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進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目前該項目已經啟動外圍準備工作,預計2026年12月建成投產,建成后河北長安整體最大產能將達到40萬輛/年。”李瑞斌告訴記者。
河北長安蓬勃發展的背后,是定州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和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做大做強。
“我們依托河北長安整車制造的產業基礎,著力在延鏈、補鏈、強鏈上做文章,圍繞整車零部件配套的前延后伸,有針對性地招引項目,先后落戶一批國內外知名汽車零部件企業。”定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企業服務局局長陳旭叢介紹說。目前,定州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擁有生產企業16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家,涵蓋機械加工、汽車物流和汽車銷售等領域,形成了配套完整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
近年來,高新區堅持優化企業服務,建立常態化包聯幫扶機制,實行產業“鏈長制”、項目“清單制”、企業“幫扶制”,為河北長安配備服務專員,提供政策解讀、業務咨詢、審批代辦等一站式服務。積極搭建上下游企業供需對接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提供技術支持和金融服務,鼓勵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工人在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生產一線忙碌。白永民 攝
定州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是河北省重點扶持的107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之一。陳旭叢表示,高新區將鼓勵河北長安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其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技術研發和智能化改造項目,加快產能結構升級項目建設,著力推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產值、產能“雙倍增”。
統籌:劉立輝 趙曉慧
文字:嚴麗莎 趙紳光
海報:李征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