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滏陽河,在邯鄲境內綿延184公里,流經9個縣(區)、145個村莊,是這座城市的重要生態本底。《沿著河湖看河北》,今天一起沿著滏陽河,探尋它的新生故事。

本臺記者 韓雨軒:
騎行、露營、散步,這里是邯鄲北湖!昔日尋常的河岸,如今已成為功能完善的濱水生態空間。

市民:
經常帶孩子來這玩兒,這兒也涼快、風景也好。

市民:
騎行心情很開心,騎了多久我不知道。

攝影愛好者 楊少英:
過去拍鳥到處去找,現在拍鳥隨便可以,鳳頭??、蒼鷺、白鷺,數不勝數。
這些靈動的身影,是市民眼中的驚喜,更是生態持續向好的生動注腳。邯鄲市自2020年初實施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程以來,清淤、疏浚、筑堤、植綠、調蓄,上游重塑生態源,中游構建創新岸,下游打造田園州,每年有針對性實施治水項目,水生態環境實現質的飛躍。

邯鄲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 李治國:
2024年,重點開展城區段水質提升行動,在滏陽河布設12個水質自動站,推動構建"受納水體一排污口一排污通道一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
如今的滏陽河,水體優良比例連續五年保持在100%,現有魚類恢復至42種,以北湖為標桿,冀南新區石橋濕地、叢臺區蘇里閘濕地等親水宜人的濱水景觀,點綴在滏陽河兩岸,成為市民可感可享的生態福祉。

邯鄲市航拍協會會長 呂奉獻:
沒有治理前,飛起來簡單的像個小河溝一樣,經過治理飛起來,非常漂亮,像一幅畫一樣。

本臺記者 韓雨軒:
持續改善的滏陽河水質,潤澤沿岸的鄉村和農田。在冀南新區城南辦中馬頭南街村,我們看到了"好水育好物"的生動實踐。
盛夏,正是蓮藕生長的關鍵期,村民柳河正在灌溉,為后續的收獲打好基礎。

(預計今年產量能有多少?)
柳河:
產量每畝地四千來斤
(為什么這么自豪又有信心?)
水質變好了,我們藕的產量也增高,五六百斤左右(每畝),藕的質量、口感特別好,脆、甜,收成也非常好。

邯鄲冀南新區中馬頭南街村駐村書記 張天林:
我們(村)蓮藕種植面積200余畝,預計年收入每畝地是8000余元,水稻面積是1500余畝,預計每年每畝地收入是2000余元。

本臺記者 韓雨軒:
我腳下的磁縣開河馬頭,曾是滏陽河漕運的商貿樞紐。如今,這里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復刻宋代碼頭風貌,被譽為是滏陽河上的"清明上河圖"。

邯鄲磁縣開河馬頭景區負責人 王瑩:
開河馬頭又是依托滏陽河建立而成,自開河馬頭建成以來,接待游客量最高的時候是一周15萬人次,我們也為附近居民提供了800個就業崗位。

游客:
看到這些古風建筑特別好看,文化氛圍也是特別的濃厚,想在這兒多住兩天,體驗一下這里的風土人情。
依托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峰峰礦區挖掘滏陽河源頭文化,磁縣做大漕運文化,主城區打造趙文化體驗空間……各縣區各揚其長,蝶變的滏陽河成為帶動城市活力與復興的文化動脈。
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我省統籌各類水源向90條河湖實施生態補水52億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長4655公里;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比例連續三年超80%,劣V類斷面比例連續5年保持為零;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連續4年達到100%;升級河湖智能監管系統,對1386條河流進行全時段"云守護"。

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 王貴磊:
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推動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持續提升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效能,讓更多河湖綻放新光彩,煥發新生機。

本臺記者 韓雨軒:
沿著河湖看河北。今年,我們繼續挑選了我省眾多河流湖泊其中的5條,呈現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系統施策,讓河湖蝶變、各美其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也堅信,隨著生態治理與保護的持續推進,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美好圖景,會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們可感可及的生活場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