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經苦難才明白,沒有共產黨,哪有新中國……”8月29日下午,隨著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歌聲,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黨史課在阜平縣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開始了。
“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由五臺遷駐阜平縣城……”講臺上,講解員深情講述,背后大屏幕同步播放珍貴的歷史影像。從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到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抗日模范根據地”,紅色阜平的崢嶸歲月在音符與畫面中緩緩流淌。
臺下,來自城南莊鎮的50多名黨員干部群眾凝神聆聽。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八旬老者,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還有稚氣未脫的學童。40分鐘的課程里,人們眼泛淚光,神情專注,不時輕聲跟唱。激昂的《黃河大合唱》、悠揚的《在太行山上》、鏗鏘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首首經典旋律,將他們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這些歌在學校練過很多遍,但今天看了影像資料,才真正意識到歌詞的厚重。”阜平中學高二學生程婕跟唱了每一首歌。
在一旁,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副館長周慧敏默默觀察著大家的反應,她欣慰地說:“這是我們專門推出的活動,效果很好,老人孩子都沉浸其中了。”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自1974年建成開放以來,兩度改陳擴建,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國家紅色旅游100個經典景區之一。“我們要把氣勢磅礴的抗戰史變成可聽、可唱、可感、可觸的體驗,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歲月。”周慧敏說。
8月24日,紀念館騰出一間120平方米的展室,精心打造“影像記憶——阜平里的抗戰”臨時展,并結合以“模范根據地”為主題的音樂黨史課,開辟了“上一堂音樂黨史課、看一個阜平抗戰影像展”的全新研學線路。“我們希望通過‘一課一展’的沉浸式體驗,讓大家把抗戰精神接過來、傳下去。”周慧敏說。
走出課堂,踏著石板路,就來到阜平抗戰影像展廳,“光榮的阜平”“重要集會在阜平”“重要機構在阜平”等七個板塊的77幅老照片一一映入眼簾。
抗日戰爭時期,阜平9萬人口,2萬人參軍參戰,5000人光榮犧牲……展覽結語處,一組熾熱的數字讓76歲的退休教師顧節良潸然淚下:“我們顧家有20多人上過戰場,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生活好了,更不能忘記過去。”
“既讓人走進來看,也要走出去講,活化紅色資源,就不能只把歷史擺在館里。”周慧敏說,他們準備將音樂黨史課開進河北大學,向大一新生宣講抗戰故事,讓紅色基因在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河北日報記者 寇國瑩 見習記者 李靖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