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石家莊,一位88歲的老人堅持創作紅色主題泥塑二十余年,以執著求真精神讓泥土承載民族血色記憶,用余生講好“不能忘卻的歷史”。
在石家莊新華區革新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在利用自己親手制作的抗戰主題泥塑為社區居民講解紅色歷史,老人胸前的黨徽閃亮,手上的泥人栩栩如生,聲音鏗鏘有力,吸引不少人在此駐足觀看。
張智給社區居民講解紅色歷史故事
這位講述紅色歷史故事的老人叫張智,今年88歲,從1997年退休后,張智就開始鉆研喜愛的泥塑,在不斷地嘗試、改進中,泥塑的人物表情越來越細膩、造型越來越逼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20多年來,張智共創作出數百尊泥塑作品,其中一多半都與紅色題材相關。
張智的紅色泥塑作品
在張智的泥塑工作臺旁,整齊地擺放著他四十多年積累的三十余冊紅色剪報,泛黃的紙頁上,熒光筆勾畫猶新,每個歷史事件旁都有發生的過程、需要塑造的人物角色等詳細注解……旁邊還搭配著繪畫、照片等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今年年初,張智便根據這些剪報,埋首于黃土與刻刀之間,創作關于抗戰題材的泥塑。
張智收集的紅色剪報
為讓泥土真正承載歷史的重量,張智多次踏上孤身求證之路,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萬人坑紀念館的魂墻魂坡、萬人坑、藁城區的梅花慘案紀念館的血井都被張智用相機一一記錄下來。
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場景,張智在泥塑作品的整體搭配上下了一番功夫,無論是牲口棚的茅草,還是人物所背的竹筐,甚至是抗日英雄的每根頭發絲,都力求做到最細致和最真實。不僅如此,張智還常常立于鏡前,模仿人物動作,反復調整每一個細節,張智說:每個細節都要對得起歷史。
張智正在制作紅色泥塑
就這樣,張智工作室的燈光常亮至凌晨,晨光熹微時,老人仍俯身于工作臺。經過半年時間,《三位抗日小英雄》《地道戰地雷戰》《井陘礦區萬人坑紀念館》等六組抗戰系列泥塑終于完成,以“群像”的形式將歷史還原。
泥塑作品之一——地道戰地雷戰
八月中下旬,在社區的溝通協調下,張智帶著他的泥塑開啟巡展,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近年來,他開展了百余場活動,將這些泥塑背后的壯烈與警醒,講給更多人聽。
泥塑無言,卻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血色記憶;老人用余生書寫著共產黨員的信仰答卷,在揉捏的每一寸黃土中,民族記憶被鍛造成不滅的星火,等待點燃后來者心中那盞名為“勿忘”的燈。
張智和他制作的泥塑作品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
每個人都了不起!
你的樣子,是執著求真,不忘歷史,
你的樣子,是矢志不渝,薪火相傳,
你的樣子帶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