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衡水大地處處涌動著文明新氣象。近年來,在推進基層治理進程中,衡水市委社會工作部緊扣時代脈搏,以黨建為引領,以自治為基石,以德治為紐帶,通過完善自治體系、培育文明家風、豐富文化載體等舉措,逐漸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基層治理新格局,讓文明新風吹遍衡水大地。
黨建領航 奏響德治“主旋律”
我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核心作用,以黨組織的凝聚力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群眾積極參與移風易俗和文明家風建設。
在農村,廣大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踐行移風易俗,簡辦婚喪嫁娶,杜絕鋪張浪費,以自身行動為村民樹立榜樣。桃城區鄭家河沿鎮的黨員干部從自家做起,帶頭遵守紅白事操辦標準,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同時,開展“黨員聯戶”活動,每名黨員聯系若干農戶,定期走訪宣傳移風易俗政策和文明家風理念,及時了解村民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幫助解決問題的同時傳播文明新風尚。
在城市社區,黨組織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共建共享平臺。橋東社區聯合衡水市社會工作促進會開展“衡心護未 益童成長”系列主題活動,社區黨組織發揮協調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讓活動順利開展,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傳播良好家風。通過黨組織引領各類社區活動,將文明家風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營造和諧社區氛圍。
自治強基 筑牢德治“壓艙石”
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設立“文明積分超市”……我市以修訂村規民約為重要抓手,強化基層群眾自治,為移風易俗和文明家風建設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全市各村鎮結合實際情況,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對村規民約進行修訂完善,將紅白事操辦標準、彩禮限額、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等移風易俗和文明家風內容納入其中。冀州區門莊鄉各村根據自身風俗習慣和實際情況制定村規民約,確保內容接地氣、見實效,西韓家莊村推行“白事簡辦三則”,丁家莊村、堤北橋村將重點保護烈士亭、碑林等標志性建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寫入村規民約。
景縣各村紅白理事會在婚禮、葬禮中發揮關鍵作用,從彩禮協商、婚禮流程到宴席規模進行嚴格指導,通過事前提醒、事中監督、事后回訪的閉環管理模式,確保村規民約落到實處,有效遏制了鋪張浪費現象。為推動村規民約落實落地,由村黨組織、村委會、村民代表、鄉賢組成的“道德評議會”,聯合“紅白理事會”對紅白事操辦進行日常監督;設立“文明積分超市”,將遵守村規情況與積分掛鉤,規范紅白事、參與志愿服務等可攢積分兌換物資;定期組織村民開展道德評議活動,對遵守村規民約、弘揚文明家風的家庭和個人進行表揚,對違反規定的進行批評教育,激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積極性,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德治潤心 涵養德治“精氣神”
以德治滋養人心,通過多種方式弘揚傳統美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各地深入挖掘本地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新鄉賢等典型人物事跡,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在桃城區,通過邀請老黨員、退休干部、道德模范走進社區、村莊,開展家風故事分享會,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引導群眾見賢思齊,學習先進,傳承良好家風。
同時,積極組織各地打造各類德治陣地,營造濃厚的道德文化氛圍。以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中心,不斷拓展陣地,實現開放共享,盤活德治資源。阜城縣充分發揮本齋紀念園“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及省市縣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作用,打造紀莊紅色旅游小鎮,設計“千頃洼紅色印記”主題學習線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桃城區在社區、村莊建設家風館、家風家訓主題文化街區、文化大院、文化廣場等,將家風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場景,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如今,以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心,提升群眾的道德素養,為移風易俗和文明家風建設提供深厚的道德支撐。
活動添彩 激發德治“新活力”
我市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為移風易俗和文明家風建設注入新活力,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農村,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傳播文明新風。武邑縣朱家莊村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發動群眾組織秧歌表演、健身操等活動,編排融入本村棗文化元素的舞蹈《朱家莊的紅棗樹》,在農閑時為村民帶來歡樂,營造文明和諧的鄉村氛圍。
在城市,開展家風親子活動、公益大講堂等活動。棗強縣河西社區的家風親子活動,通過趣味互動游戲、語言藝術問答、愛的告白等環節,增進親子關系,傳播良好家風;景縣的社區公益大講堂,開設書法、非遺體驗、健康養生等多樣課程,滿足不同群體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社區文明和諧。此外,我市還積極組織舉辦了各類主題活動,如“雙爭有我?說說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來自不同村莊的講述人分享鄉村故事,展現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激發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熱情。
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廣大群眾在參與中感受文明的魅力,積極投身移風易俗和文明家風建設。
衡水市將繼續深化各項工作,不斷探索創新,讓文明之花在衡水大地綻放得更加絢爛,為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通訊員 吳學津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