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水庫,地處承德寬城縣與唐山遷西縣交界處,是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沿著河湖看河北,今天走進潘家口水庫,看津冀兩地加強水環境聯保聯治,生態"高顏值"變身發展"高價值"。
本臺記者 俊辰:
蒼山如黛,碧水蜿蜒,潘家口水庫在燕山群峰的環抱中波光粼粼。水下長城遺跡與水面風光相映成趣,不時還有幾艘游船從水面掠過,這里是京津游客向往的周末旅游目的地。
游客:
水下長城也是聽別人介紹來這塊兒,真的挺震撼的。風景很好,還可以坐船,周末帶著孩子來玩一玩還是很不錯的。
游客:
我第三次來了,生態環境越變越好。
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灣碧水中間流。上世紀七十年代,為緩解津唐區域飲水問題,引灤入津工程開鑿隧洞、修建渠道,將灤河支流青龍河的水引入天津,潘家口水庫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蓄水節點。
正在進行水質勘測的,是承德市寬城生態環境分局的工作人員,而這樣的勘測,每周都會進行。
本臺記者 俊辰:
作為引灤入津工程的核心樞紐,潘家口水庫不僅是水源地,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態紐帶。為了守護這汪清水,承德、唐山兩市打出"制度+工程+科技"的組合拳。
承德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 胡志新:
我們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水庫90%以上水(域)陸域納入管控。投資 62.8 億元新建污水處理廠、生態廊道,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8.5%,從源頭上掐斷污染。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承德市大力實施"800里灤河水質保護""200里潮河凈水廊道"工程,在水庫上游建設人工濕地8.3萬平方米、河流緩沖帶300余平方公里、生態廊道近100公里。承德市與天津市簽訂3輪引灤入津流域生態補償協議。天津、承德、唐山三地聯建聯防,協同共治一泓碧水。
承德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員 王東陽:
我們成立了水庫巡查專班,投入300萬元,購置了打撈船,像今年凌汛期,我們還聯合周邊5個鄉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湖面垃圾清理。
在唐山遷西縣的高家莊村,又有一批分散到每家每戶的污水處理設備最近投入使用,截至7月份,潘家口水庫庫區周邊19個村實現了這種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全覆蓋。
唐山市生態環境局遷西縣分局工作人員 李媛媛:
這就是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經過4個區的生化反應,使污水層層過濾,達標排放。
在每一個細節上發力,潘家口水庫的水質已經連續三年穩居湖庫型Ⅱ類標準線上,2025年一季度化學需氧量監測指標為9.2毫克每升,較去年同期下降33.3%,氨氮指標為0.06毫克每升,較去年同期下降14.3%。
目前,潘家口水庫森林覆蓋率達 60.03%,白蠟、花楸等800余種植物蓬勃生長,30余種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在此棲息。現在的潘家口水庫,不僅是天津可靠的水源地,還是周邊百姓的致富源。2024年水庫周邊接待游客23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 25.6 億元。
承德市寬城縣白臺子村溫馨農家樂經營者 李建民:
原來我們是網箱養魚,現在水庫發展成生態漁業,收入比以前反而更高了。
承德市寬城縣永存村靜宜小屋民宿經營者 高桂琴:
現在游客多了,農家樂生意也紅火,大家都吃上了生態飯。
本臺記者 俊辰:
沿著河湖看河北,從"臟亂差"到"綠富美",潘家口水庫的蛻變,是京津冀協同治污的縮影。這一汪碧水,既滋養著津唐大地,也書寫著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雙贏的時代答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