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資源巧盤活 閑置土地再生金
“廊坊雅居”特色民宿庭院助農增收
河北日報訊(記者劉杰)8月27日,走進大廠回族自治縣祁各莊鎮亮甲臺村,一座名為“景明軒”的小院里,北京市民李泳正忙著侍弄花草,他和家人已在這里生活了4年。
這樣的小院,亮甲臺村建有15座,全部出租給有康養需求的北京籍老人。“我們將閑置農房按照‘一宅一風格’的思路進行改造提升,打造‘廊坊雅居’精品民宿,戶均年增收2萬余元。”亮甲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兵介紹。
去年以來,廊坊市立足區位優勢,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房、閑置土地、低效利用荒地等沉睡資源,高標準建設特色民宿庭院、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園區等項目,打造“鄉村旅居+康養+農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努力讓鄉村既有好風景更有好“錢景”。
盤活鄉村沉睡資源,規范運營管理是關鍵。目前,廊坊市出臺《廊坊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試行)》,323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制定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集體資產管理制度、集體財務制度。通過加快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保管、經營、交易、監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陽光運行”,有效提升產權交易質量和效益。
在此基礎上,廊坊市以環京津雄為目標市場,積極探索發展周末經濟、陪伴經濟和流量經濟,培育鄉村康養別院、非遺傳承聚落、溫泉旅居鄉筑、專家田園宅院、鄉村電商營地等5種“廊坊雅居”特色民宿庭院。以三河市西柳河屯村為例,引進以“德”命名書院12家,建成民宿、農家院等7家,每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旅游收入500余萬元。
“打造‘廊坊雅居’,我們將村民利益置于核心位置。”廊坊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海蓮介紹,村民將閑置農房出租給村集體或合作社,再收取房屋租金,讓村民長期穩定地分享特色民宿帶來的收益,戶均年增收兩三萬元。
除了利用閑置農房打造“廊坊雅居”特色民宿庭院,廊坊市還積極探索使用農村空閑、廢棄、低效利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通過明確盤活方案、規范租賃合同、公開出租渠道等方式,引導村街促進閑置土地增收增效。三河市楊莊鎮中門辛村利用村西側40畝閑置集體建設用地開展招商引資,引入總投資8000萬元的水岸南塘藝術基地項目,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0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
精準對接北京市民短途度假及環首都鄉村旅居康養需求,廊坊市還通過培育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串聯周邊特色景點、鄉村民宿、農事體驗基地等休閑元素,打造休閑農業精品旅游路線,為特色民宿庭院吸引客源。目前,該市擁有國家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園區60個、國家和省級美麗休閑鄉村35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6個,吸引眾多游客到鄉村休閑旅游,促進村集體增收、農民群眾致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