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30日電(記者張濤、鄒尚伯)在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第五組團北部,塔吊林立,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北京交通大學等四所高校的雄安校區正在建設。與工地僅一街之隔,聳立著兩座烈士紀念碑,碑上分別刻著胡福才、胡德林的生平事跡,他們是狼牙山五壯士中兩位容城籍英雄。
胡福才與胡德林均為容城縣平王鄉郭村人,是同家族叔侄關系。1938年7月,八路軍隊伍來到容城縣,他們投身革命。1941年9月25日,二人在狼牙山跳崖犧牲。當時,胡福才28歲,胡德林24歲。
1941年8月,侵華日軍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動殘酷的“大掃蕩”,分多路向狼牙山地區發起圍攻,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五位戰士為掩護部隊與數萬群眾轉移,不讓日軍發現轉移方向,他們利用狼牙山的有利地形,采取節節阻擊的戰術,邊撤邊打。
經過激烈戰斗,五位戰士將敵人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直至打光最后一顆子彈。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五位戰士砸碎槍支,縱身一躍,跳下了懸崖。
“小時候聽老人講,他們兩人走后轉戰各地,寫過兩次書信,給家中父母報平安。”雄安新區容城縣平王鄉郭村的胡志群說。作為胡家的后人,已經70歲的胡志群組織村民捐資修建了兩座紀念碑。

胡福才、胡德林烈士紀念碑。胡志群 攝
2020年,胡氏后人集資十余萬元,在郭村北側修建了兩座紀念碑,碑高四米,莊嚴肅穆。“修建紀念碑,初衷就是讓人們牢記這兩位英雄來自郭村。”胡志群說,郭村的后代們來到這里,看到這兩座碑,有著深深的自豪感。
如今,郭村村民已全部回遷至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從村民到市民,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區打造涵蓋教育醫療、文化活動、老幼看護、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的“15分鐘生活圈”,讓居民們幸福感大大提升。
“每年清明節,或是9月25日烈士犧牲日,村里的人都會相約去碑前祭拜。”胡志群說,紀念碑的一面篆刻著“永垂不朽”四個大字,一看到這些,就會喚起深藏的紅色記憶。
在容城縣賈光鄉北后臺村的烈士陵園里,數排烈士碑整齊排列,環繞烈士碑四周的柏樹傲然挺立,南面一座烈士紀念塔高高聳立。“1940年12月,冀中十分區32團與日軍展開激戰,當時日軍集結了3000余人,對北后臺村及周邊地區發動九路合擊。”65歲的守陵人師金鎖說。他從2008年起接替叔叔擔任守陵工作,至今叔侄兩代人已守護這座陵園整整50年。

容城縣北后臺烈士陵園。新華社記者 鄒尚伯 攝
每天清晨,師金鎖都會沿著陵園的小路仔細清掃,擦拭墓碑上的塵土,拔除雜草。“烈士們拋家舍業投身革命,就是為了讓咱們后人能過上好日子。”師金鎖說,“我守在這里,就是要保護好紅色印記,讓更多人知道雄安的土地上,曾有這么多英雄流血犧牲。”
每逢重要節日,附近學校的師生、社區的居民都會來到陵園。師金鎖便會一遍遍講述那段烽火歲月里的悲壯故事。他說,“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守下去,讓抗戰故事在雄安這片熱土上代代相傳。”

容城縣烈士塔。新華社記者 鄒尚伯 攝
容城縣作為革命老區,留下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事跡。為紀念這些英雄,容城人民立起了一座座“豐碑”:北后臺烈士陵園、容城縣烈士塔、北河照烈士碑亭、容城縣烈士紀念館……紅色的印記遍布這片熱土。這些“豐碑”見證著那段英雄的歷史,也守望著日新月異的雄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