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丨田明、王永帥、王思達
地點:河北省涉縣赤岸村
背景:赤岸村,位于涉縣西部太行山區。這里西靠太行群峰,東臨冀南平原,是開展游擊戰爭的絕佳場所。1940年12月至1945年底,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司令部在赤岸村駐扎,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曾長期在此戰斗、生活,領導創建了華北面積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創造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奇跡。
8月4日拍攝的涉縣赤岸村。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攝
8月15日,陽光鋪灑在涉縣赤岸村的玉米地里,連片的青紗帳泛著油綠的光。66歲的村民郭二平擺弄著齊人高的玉米,臉上洋溢著笑容:“今年墑情不賴,玉米長得比往年都好。”
“村里這些地,很多都是當年八路軍開展大生產時開墾的。”郭二平彎腰整了整腳下的田壟說,“我經常聽父親說起‘一把镢頭的故事’。”
在位于赤岸村的一二九師陳列館內,記者看到了那把銹跡斑斑的镢頭。“這把镢頭,是劉伯承師長和我父親郭躍堂一起種南瓜時用過的。”郭二平帶記者來到展柜前,講述起當年的故事。
“那是1944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劉師長散步時看到父親在地里干活,便大步走過去詢問。得知父親要種南瓜,劉師長就詳細請教了北方南瓜的種植方法,還和他一起挖溝、施肥、播種,兩人一直忙到快天黑。”郭二平說。
當時,劉伯承用镢頭干完農活后,嫻熟地找來一些茅草,一邊擦掉粘在镢頭上的泥土一邊說:“農具和槍一樣,得常擦,往往銹跡都是在不用的時候生的。”
80多年過去,這把镢頭的光澤已經暗淡,但劉伯承和郭躍堂一起種南瓜的故事在赤岸村廣為流傳。“當年八路軍留下的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多。”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魁說,八路軍和老百姓軍民同心、水乳交融的情感歷久而愈深。
三面環山抱,一水繞村流。登上村西的紅土嶺遠眺,清漳河繞村東而過,赤岸村山河阻隔、攻守兼備的地形優勢呈現在眼前。
1940年12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司令部從涉縣常樂村遷至赤岸村。然而,司令部到赤岸不久就遭遇了嚴峻考驗。
百團大戰結束后,日軍將八路軍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視為頭號威脅,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根據地發動多次“治安強化”運動,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雪上加霜的是,1942年和1943年,華北地區連續干旱,太行區(隸屬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更是遭遇百年未有的大旱,抗日根據地迎來最艱難的時刻。
面對空前困局,第一二九師司令部指揮部隊粉碎了敵人多次“掃蕩”,并在根據地廣泛開展水利建設和大生產運動。
一二九師陳列館展出的镢頭,便是那段火熱歲月的見證。
“當時,干群共同勞動,軍民團結一心,這片貧瘠的土地迸發出改天換地的力量。”張海魁說。
1943年,太行軍區部隊墾荒8萬畝,次年增至12萬畝;1944年,軍民用鐵錘、鐵釬在涉縣的太行山巖壁上硬生生鑿出長度近30里的漳南大渠,將清漳河水引上太行山……從最困難時期的食不果腹,到每年可以供應軍糧數萬斤,赤岸村百姓的踴躍支持,幫助第一二九師創造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奇跡。
如今,硝煙早已散去,但赤岸村人依然津津樂道“一把镢頭的故事”。故事中蘊含的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精神,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脈中。
8月15日下午,走進村口的赤水田岸農旅融合產業園,一幅現代農業畫卷豁然展開。產業園內綠意盎然,露天種植的果樹長勢喜人,28座農業大棚點綴其間。
“看這景象,你能想到腳下這287畝土地,之前曾是河灘、荒地么?”張海魁對記者說,赤岸村多山地和丘陵,土地較為零散。前些年,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村民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收益并不高。
2021年,村“兩委”決定在村里進行土地流轉,建設農旅融合產業園。面對村民的猶疑,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簽協議、騰地塊、作表率,之后村民積極響應,產業園所需的200多畝土地順利流轉。
“產業園由村集體統一開發,集采摘、觀光、娛樂等功能于一體。我們引入合作社與種植能手,實現了四季可采摘、三季有花賞。”張海魁介紹,2024年產業園接待游客10萬人次,帶動赤岸村數百人就業,為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
“當年一二九師為什么能得到群眾擁護?就是因為面對困難時干群同心、齊心協力。”張海魁說,“如今,我們要傳承好抗戰精神和紅色基因,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赤水田岸農旅融合產業園不遠處,赤岸村正在規劃建設第二個高效農業產業園。“產業園內不但有現代化溫室大棚,還準備和縣林業局共建花椒、核桃種質資源庫。”張海魁說,村里還在建設商業步行街項目,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0萬元。
當年開墾荒山的镢頭,已被先進的農機具所替代;曾經荒蕪的河灘地,被果樹綠蔭掩映……這個紅色山村堅定地傳承紅色精神,展現出催人奮進的蓬勃生機。(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