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續寫綠色奇跡
塞罕壩百萬畝林?!坝删G向優”
8月的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翻涌碧波。在千層板分場馬蹄坑營林區,主任丁玉輝撥開齊腰深的草叢查看西伯利亞紅松長勢;在陰河分場實驗樣地,技術員趙建峰俯身觀察記錄混交林樹種生長數據;在石質荒山上,一排排樟子松如衛士般挺立……一場“由綠向優”的綠色接力,正在這片美麗高嶺上續寫新篇。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稱贊“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八年來,塞罕壩人牢記囑托,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扎實推進“二次創業”,持續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篇章。
從單一到混交,森林質量精準提升
“你看,去年引進的紅松,不僅全部順利越冬,今年抽新枝、發新葉,長勢比預期還要好。”8月20日,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丁玉輝查看完果材兼用的紅松幼苗長勢,話語里滿是欣喜。
這片林地不僅是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的起源地,更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61年前,第一代建設者在這里打響“馬蹄坑大會戰”,創下造林成活率超90%的奇跡,開啟了塞罕壩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傳奇。如今,它再次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成為混交造林試驗田,紅松、樟子松、云杉、白樺等多樹種協調共生,打破了過去人工純林一統天下的局面。
“樹種單一就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發生病蟲害或氣候異常,風險很大?!比眽螜C械林場場長于士濤說,混交林才是可持續、穩定性高的生態系統。近年來,林場全力推動人工純林、低質低效林向混交林轉變。目前,混交林面積已達29.3萬畝,占林場總面積的25.4%,提前完成了“二次創業”實施意見中設定的2026年混交林階段任務目標。
在陰河分場亮兵臺營林區的實驗樣地,趙建峰蹲在一棵云杉旁,認真填寫“樹木生長檔案”。“這片混交林里,云杉、樟子松、樺樹、榆樹各占25%,每棵樹從栽下那天起就有專屬檔案?!壁w建峰解釋。
從育苗到撫育,造林全流程都需要人工操作,任一環節疏忽都可能影響樹木生長。為提升造林精準度,陰河分場創新推出“第一天管理”機制:在“第一天”把質量要求在施工作業現場明確到位,并以第一天為模板開展日后工作,從源頭把好質量關,實現“栽一棵、活一棵、優一棵”。
科學經營理念結出累累碩果。截至目前,塞罕壩有林地面積達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82%,活立木蓄積量1036.8萬立方米,資產總價值231.2億元,每年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價值155.9億元,其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為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塞罕壩方案”。
從植綠到變現,綠色價值惠及百姓
登上月亮山,近兩米高的樟子松如戰士般挺立在曾經的石質荒山上。這里海拔超過1900米,坡度陡峭、土層稀薄,是造林難啃的“硬骨頭”。
“石頭山上種樹,難度不亞于沙漠造林?!比眽螜C械林場營林科科長常偉強說,不服輸的塞罕壩人,在屢敗屢戰中摸索出大穴、客土、壯苗、覆膜、覆土的技術規范,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2017年以來,林場累計完成攻堅造林10.36萬畝,如今石質荒山已全部披綠。
綠起來不是終點,活起來、富起來才是目標。今年,林場啟動新一輪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碳匯項目開發,計劃將5萬畝石質荒山造林地塊納入碳匯林,讓“空氣變資產”。
作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注冊并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主體,塞罕壩機械林場將提升碳匯能力作為“二次創業”核心,不僅編制了專項方案,還探索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截至2024年底,共核證碳匯量243.4萬噸,累計銷售林業碳匯35.7萬噸,實現收入1487.6萬元。
今年,林場與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共建“雙碳”示范基地,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經測算,塞罕壩森林植被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
綠色發展的果實,也甜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臺子水村村民袁懷東是林場的“老臨時工”了?!按禾煸詷洹⑾奶靽娝?、秋天割草、冬天修枝,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天一百多塊,還不耽誤自家農活?!痹瑧褨|說,像他這樣的“林海淘金客”,在當地有很多。
依托百萬畝森林資源,林場通過駐村幫扶、苗木銷售、社會雇工等方式,帶動周邊百姓發展鄉村游、農家樂等,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超6億元,4萬多群眾受益,幫助2.2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傳承到拓展,紅色基因浸潤人心
“六女上壩、雨凇抗災、夫妻望火樓……這些故事件件讓人熱淚盈眶?!?月21日,天津游客崔智勇在塞罕壩展覽館參觀時說。作為弘揚塞罕壩精神的核心展示窗口,該館自2017年以來已接待觀眾超70萬人次。如今,它正醞釀一場數智化改造提升。
館長董常春展示了改造方案:傳統沙盤將被動態電子沙盤取代,點擊“馬蹄坑大會戰”,模擬樹苗漸次成林;數字動畫重現地窨子風雪夜;360全息展臺解析碳匯生成;浮雕墻借投影“活化”,讓建設者勞作場景“動”起來;5D影廳讓觀眾穿越林海四季,感受塞罕壩的晨昏春秋;出口電子簽名系統能將游客留言化作樹葉,共同培育虛擬林海。
“我們要讓塞罕壩精神可觸可感、可觀可融。”董常春說,林場深入開展塞罕壩精神培根鑄魂行動,將每年8月定為塞罕壩精神宣傳月,積極開展塞罕壩精神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等活動,打造“移動展覽館”,讓綠色奇跡走出林場、走進人心。
精神在傳承中發展,事業在創新中進階。當前,塞罕壩正全力推進“二次創業”七大工程,涵蓋生態系統提質、生物多樣性保護、數字林場建設等重點領域。按照規劃,到2035年,林場森林覆蓋率將穩定在86%,森林濕地資產總價值達260億元,混交林占比超35%。
“總書記的囑托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塞罕壩精神是我們最大的底氣?!比眽螜C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塞罕壩人一定會守好、建好、發展好這片綠,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寫下新的“塞罕壩答卷”。(河北日報記者 陳寶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