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錚錚響 血盡志未消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
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著這樣一位烈士,賀龍元帥贊譽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民軍隊的堅強干部”。
他就是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常德善,犧牲在冀中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1942年6月8日的雪村突圍戰。
在這場戰斗中,常德善左手被打傷,就用肩膀頂住機槍,右手繼續射擊,最終身中27彈壯烈犧牲。政委王遠音雙腿被炸斷后,用最后一顆子彈自盡殉國。
英雄大無畏,血盡志未消。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在“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大地上,河北軍民以血肉為盾,用信仰和鮮血,筑起新的長城。
侵略者帶來的,是沉痛的悲傷,沉重的屈辱。
潘家峪位于冀東根據地的腹地,冀東軍分區的一些重要機關曾先后設在這里,日軍多次“清鄉”都以失利而告終。
1941年1月25日,駐豐潤的5000余名日軍將潘家峪層層包圍,在詢問八路軍去向無果的情況下,用機槍、步槍一起向手無寸鐵的群眾開火,全村1230人慘遭殺害。
1942年5月24日,邢臺漿水。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部分師生遭遇日寇。當地村民選擇暴露自己,引開敵人。敵人沒有找到抗大學員的身影,惱羞成怒地將村民們驅趕到大寨山上,逼迫他們說出抗大師生的下落。60多名村民沒有一人屈服,被日寇推下山崖,37人當場犧牲。
日軍制造的慘案,遍及河北廣大城鎮和鄉村,一次屠殺平民10人以上的近500宗,一次屠殺平民100人以上的有87宗。
日軍還在承德、唐山、張家口等地的長城沿線制造了大片“無人區”。
不畏強暴,才有希望。日本侵略者的殺戮,激起了燕趙兒女的決死反抗。
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競相上戰場。潘家峪慘案中的幸存青年,掩埋了親人的尸體后,立刻拿起槍組織了潘家峪復仇團,投身抗日戰爭洪流之中。
在1942年7月的干河草戰斗中,復仇團與潘家峪慘案的制造者——日軍頭目佐佐木二郎狹路相逢,一舉將其擊斃。
烽火連天處,稚子亦扛槍。
當酷刑加身,12歲的溫三郁咬緊牙關只說“不知道”,被砍斷五指仍堅守秘密保護游擊隊員;
當叛徒出賣,15歲的楊文聚雙臂盡斷仍挺立沖鋒,雙腿被砍仍怒罵敵寇;
…………
戰火,吞噬了孩子們本該絢爛多彩的童年,也淬煉了他們的意志與勇氣。在戰爭中,他們學會了戰斗;在戰斗中,他們成長為英雄。
血戰到底,才能勝利。
長城抗戰第一槍從這里打響。
“日本人真把我們欺負到家了”“我安某一日在榆關,日人一日絕不能過去。日人欲過去,只有在我們的尸首上過去!”……
1933年1月1日,日軍進攻山海關。堅守城池的59軍626團營長安德馨,與敵血戰三晝夜,城破之后又展開巷戰,最終全營300余人壯烈殉國。
鐵骨錚錚,令敵膽寒。
1933年3月9日,日軍南下向長城線上的軍事要隘喜峰口等地進犯,侵略矛頭直指華北,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同日軍展開殊死搏斗。
面對擁有飛機、大炮、坦克的日本侵略軍,裝備簡陋的二十九軍選出500將士組成大刀敢死隊,決心以血肉之軀與敵人短兵相接,誓死保衛國土。
在日本侵略軍正蒙頭大睡之際,敢死隊隊員們如神兵天降,掄起大刀,橫殺豎砍,刀起頭落……他們在敵營英勇拼殺近3個小時,殲敵數百人。敢死隊壯士血染戰場,僅23人生還。
喜峰口夜襲戰,震懾了敵人。當時日本報紙哀嘆,這是“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百團大戰第一槍從這里打響。
1940年,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推行“囚籠政策”,企圖利用鐵路、公路、據點、碉堡等將根據地分割成塊、徹底摧毀。
1940年8月20日夜,一場主動出擊、打破“囚籠”的大戰拉開序幕。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各路突擊隊猛虎下山般撲向“囚籠”的中心——正太鐵路東段沿線的各個站點。
“掀翻鐵軌,炸掉橋梁!”戰士們對鐵路、公路開展大規模破襲,日軍的車站、據點被一個一個拔除。正太鐵路大部被破壞,交通完全中斷。
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
歷時5個月的百團大戰,徹底粉碎了敵人分割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極大提升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異常慘烈的抗日戰爭,河北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
響堂鋪戰斗,八路軍斃傷日偽軍400多人;黃土嶺戰斗,殲敵900余人,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雁宿崖戰斗,殲敵500余人……
硝煙和戰火已凝固成歷史,但在這片土地上,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已熔鑄成一道巍峨挺立的精神豐碑。(河北日報記者 陳華 王敬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