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海草床有"海底草原"之稱,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位于渤海之濱的唐山曹妃甸,擁有我國現存單種連片面積最大的海草床。當地歷時6年持續開展大規模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讓退化的海洋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生機,生物多樣性提高了42.3%。系列報道《綠水青山多了"稀客"》,今天一起走進這片海域,看海草鋪茵育成生態搖籃。
從高空俯瞰渤海灣近岸水域,一片片藍綠交織的區域格外醒目,綿延的"綠色",便是海草床。
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咱們趁著這個潮水馬上要降下來,咱們去看看海草床的生長情況,這是咱們的巡護船 咱們坐這船去。
從曹妃甸區中心漁港啟航,向東南方向行駛約半小時,巡護船便抵達了目標海域。這里生長著我國現存單種連片面積最大的海草床,總面積達4427公頃,大小堪比6300多個標準足球場。
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撈了幾棵海草看一下,它這個現在長到了一米多已經,隨著它生長會附著很多海洋生物的卵。
(記者:隨手這么一撈,它這個上面基本都是有這樣的卵在的。)
適合海洋生物附著,所以它有時候(被)稱之為產卵場和育幼場。
海草葉片細長,不時隨波搖曳,它們不僅能穩固海底泥沙,還能為魚、蝦、貝、蟹、海馬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環境。然而前些年,同樣一片水域,卻是另一番模樣:受氣候變化、陸源污染以及拖網捕撈等頻繁漁業活動干擾,這里的海草床一度出現了空心區、裸沙區等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
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咱這個屏幕上顯示的是修復前后照片的對比,裸露這個區域是造成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一個不完整,那么對海洋生物它的棲息都會造成影響,而且有可能這個裸露區會越來越大,有擴散的趨勢。
面對退化的"傷痕",修復刻不容緩!2019年,曹妃甸啟動了大規模的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但在海底 "種草" 哪有那么容易?沒有成熟經驗可循,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工程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
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就是趁著潮汐低潮的時候給它挖出坑,給它栽在那塊了,那過了一段時間去檢查發現都沒有了。后來經過分析就是說由于它沒有配重,大的波浪的話可能把這些苗種都沖跑了。
如何讓海草幼苗在海底"扎下根"?團隊成員跟著潮汐跑,在反復摸索中找到了解決方案。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 李曉峰:
盡量要趕低潮的時候施工,低潮施工的時間大概是2到4個小時,我們往往會提前一個小時先過去等這個潮汐,因為是跟著潮水走嘛,就是有一定的風浪的時候,我們也要去克服這些風浪的難度。
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每個苗種的底下都配了一個泥塊,這樣既保證它的營養,又保證它不被沖走。
創新的方法點亮了希望。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首期工程告捷:約300公頃退化海草床重披綠裝,450萬株幼苗成活率超過60%。乘勢而上,2022年曹妃甸啟動了第二期海草床修復工程,向更艱難的"硬骨頭"幾乎寸草不生的裸斑區發起挑戰。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 李曉峰:
像咱這個裸斑坑的底質一定是不滿足海草床生長的,那么我們就通過比較好的那部分底質沉積物取樣分析完之后,分析出到底有什么不一樣,改造好之后通過船只運輸到這里進行分層 逐層的回填。
有了第一期的經驗,第二期工程還采用了"陸地育苗移栽"、"泥丸播種"等新手段,這樣的"陸海接力",讓海草的栽培變得更加科學、高效。
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 周海生:
在培育的時候,底質、水質相關的這些要素都進行一個調整,整個形成我們最適宜種子生長、萌芽,包括我們的種苗能夠成活率高一些的條件,然后進行海里邊的一些移植。
在這場生態保衛戰中,不少昔日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收起漁網,轉身成為海草床的"守護者",劉巖杉便是其中一員。
海草床巡護船長 劉巖杉:
種這海草的時候,當時都基本上這片海貨幾乎等于沒有,然后我們種二期的時候感覺每走兩步都能踩到個東西,然后拿起來一看不是個海螺 ,要不就是個毛蚶子,感覺還挺高興。
海底重現的綠意,歸來的海洋生靈,是生態復蘇最動人的見證。然而,修復成功僅僅是第一步,如何讓這方來之不易的"海底綠洲"永葆生機?茫茫大海上矗立的海草床監測平臺,給了我們答案。
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一方面需要長期對它的水質生長環境進行監測,我們有些這個監測設備。另一方面為了減少人為活動對海草床影響,我們設立一些雷達,能監控這個周圍海域這船舶的通行情況,如果發現一些非法捕撈的,我們可以來及時制止。
"電子眼"全天候監測,巡護船不間斷巡航,一張科學立體的"防護網"已然織就。眼下,守護的腳步也從海上延伸至陸地:修復團隊將經驗編撰成冊,走進學校、社區開展科普,讓"與海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 李曉峰:
以曹妃甸為開始,然后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海草床,參與到海草床的保護行動。
六載光陰,潮漲潮退,曹妃甸累計修復海草床938公頃。一株株海草扎根、成長,在海底綿延起綠色屏障。如今,這片海域的水更清了,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海底也更熱鬧了,鴨嘴海豆芽、長牡蠣等"稀客"頻現,大型底棲生物從60種增加到111種,生物多樣性提高了42.3%。而守護仍在繼續,今年,曹妃甸再次申報了國家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將對牡蠣礁展開修復。渤海灣畔,奇妙共生的故事不斷續寫。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