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次實驗攻克核心技術,700元醫療器械替代近萬元進口產品
一根國產“救命導管”的創新闖關
視頻攝制:張晶 孔祥剛 李偉港
8月8日,在位于石家莊市正定縣的河北康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將鉑金標記環焊接在球囊擴張導管上。“別小看這根小小的導管,它集成了醫用高分子材料、醫用金屬材料等,體現了國產醫療器械的創新突破。”公司研發總監代高旭對記者說。
球囊擴張導管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擴張狹窄或閉塞血管的介入類醫療器械,具有創傷面小、操作簡單、患者恢復快等優點,被業內稱為“救命導管”。由于科技含量高、生產工藝復雜,其市場長期被進口產品占據。
8月11日,在位于石家莊市正定縣的河北康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車間作業。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過去,一根進口外周血管球囊擴張導管的價格在7000元至9000元之間,對許多患者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公司董事長陳志剛說。
當前,我國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約有4500萬人,對血管介入類醫療器械的需求十分迫切。2020年,河北康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著手研發國產替代產品,與進口產品開展競爭。
擺在研發團隊面前的第一道難題,是尋找到最適合的材料。“為適應血管內環境,球囊擴張導管的制作材料要求既薄又軟,而且具有很強的韌性和耐壓性。”代高旭告訴記者。
當時的同類產品中,有的選用尼龍材料,穩定性好,但柔韌性稍差;有的選用嵌段聚醚酰胺材料,柔韌性雖強,剛性卻不足。“經過研發團隊研討論證,我們決定將兩種材料配比使用,探索出新的復合材料。”代高旭說。
創新之路充滿坎坷。研發初期,團隊人員對兩種材料的占比分歧較大。“因為沒有經驗可循,我們就用‘笨辦法’一次次實驗、一點點優化。在經歷了上千次實驗摸索后,終于找到了最優的材料配比和工藝參數方案,實現了薄、韌、耐壓三種特性的平衡。”代高旭介紹。
突破材料關只是第一步。醫療器械的制造工藝十分精細,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放松。代高旭告訴記者,外周血管球囊擴張導管的壁厚僅有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卻要在30個大氣壓下高溫成形,相當于承受300多米深的水壓,稍有不慎就會產生廢品。
2024年,公司生產出第一批導管,但經過檢測發現,很多產品出現管壁氣泡等瑕疵,良品率不足40%。“我們立即對生產車間的溫度、濕度等關鍵指標進行了排查,卻沒有發現原因。”代高旭說。
為找到癥結所在,研發團隊利用1周時間對生產設備、參數等進行全面復盤,終于發現了問題根源:由于生產模具材質不過關,導致模具內壁使用一段時間后出現磨損,進而影響了產品品質。
“如今,在公司材料部門、生產部門和研發部門的緊密協作下,通過優化模具設計、調整成形參數等,我們的良品率大大提升,比行業平均值高了10%左右。”代高旭自豪地說,公司生產的球囊擴張導管在性能、質量等方面均可媲美國外同類產品。
從零起步、一路闖關,人才是關鍵。“創新最終拼的是人才,人才的水平決定了產品的品質,人才的厚度決定了企業的未來。”陳志剛深有感觸地說。
陳志剛介紹,我國北方地區醫療器械產業起步較晚,研發人才和生產人才都很短缺。“醫療器械行業非常依賴生產經驗,就拿球囊成形技術來說,新入職員工要想熟練掌握,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公司生產團隊組建初期,有經驗的工人僅有十幾名。”
為加快補齊短板,近年來,河北康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采取內育外引方式,先后引進專業生產人才近200名,并建立定期培訓機制,不斷提高工人業務水平,推動產品質量持續提升。
“如今,我們生產的外周血管球囊擴張導管,已通過集采渠道進入全國2000家醫院,年產值達6000萬元。”陳志剛高興地說,國產“救命導管”不僅幫助企業挺進醫療器械市場藍海,而且價格僅需700元左右,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
聚焦高值醫用耗材的國產化替代,河北康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還研發出外周覆膜支架、外周藥物涂層支架以及導絲、導管、導管鞘等產品。“目前我們已擁有50多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多項創新產品應用正在申報計劃,努力讓更多患者用上品質更高、價格更優的醫用器械產品。”陳志剛說。(河北日報記者 劉冰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