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海域崛起光伏發電廠
——海洋經濟新脈動(一)
8月8日,秦皇島市昌黎縣灤河口附近海域,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鱗次櫛比,如同鑲嵌在碧波中的藍寶石,在陽光下閃爍光芒。打樁船、吊裝船等各類船只有序作業。
這是全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秦皇島180萬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現場。項目計劃總投資144億元,涉海面積約2.56萬畝,聯合3家央企力量建設,預計2026年7月底前建成并網。
8月8日,河北華電昌黎海上光伏試點項目建設現場,操作員進行網架吊裝作業。韓 龍攝
“打樁船駐位,運樁船靠泊,開始作業!”
8時10分,河北華電昌黎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調度王樹松通過對講機發出指令。該項目裝機規模50萬千瓦,是秦皇島180萬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巨型吊臂讓重達15噸的鋼樁精準入海,液壓沖擊錘將長達29米的鋼樁釘入海底。
“目前,在具備海上施工條件的情況下,每日可完成鋼樁沉樁16根、光伏網架吊裝4榀。每榀由832塊光伏板組成,面積相當于6個標準籃球場。”王樹松介紹。
河北華電昌黎海上光伏試點項目已經完成基礎鋼樁沉樁240根、光伏網架吊裝28榀。
王樹松把項目比喻成一片“能源森林”。他說,單次吊裝的光伏單元就像在海上種植“能源大樹”。華電施工內容就是在海上種植由1016棵“能源大樹”組成的“生態林”,將源源不斷的太陽能轉化成綠色電能。
相比陸上光伏,在海上發展光伏項目具有光照強度高、不占用土地資源等優勢,但是要應對復雜多變的海洋環境,對光伏組件的材料防腐、結構特性、系統穩定性等要求非常高。
為此,各家央企拿出了多項“黑科技”,助力項目建設攻堅克難。
在河北華電昌黎海上光伏項目部智慧基建大廳,超大屏幕上顯示著項目建設的實時畫面。整個180萬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區域呈直角三角形,猶如在藍色大海上揚起的風帆。
項目部安全總監李強告訴記者,項目中應用的110千伏箱式變電站為國際首臺套產品,創新解決箱式變電站整機強度、抗傾斜性、海洋環境耐候性等核心技術問題,是目前行業內電壓等級最高的箱式變電站。
海上偶爾掀起的驚濤駭浪,對光伏板安全構成威脅。設計團隊充分考慮風暴潮增水大小和當地天文大潮高潮位情況,采取了“大型螺栓球網架+精準沉樁工藝”應對海浪侵襲。
李強介紹,項目網架鋼材用量約為6.2萬噸,創下國內螺栓球網架結構單體項目應用量最大記錄。穩樁平臺一次安放施打四根鋼管樁,平臺內部搭載北斗定位系統,誤差可以控制在100毫米以內。
海水和海風中的鹽分會形成鹽霧,附著在光伏組件表面,導致嚴重的腐蝕問題,這又該如何應對?
在另外一家參建央企中電建昌黎海上光伏試點項目部,項目負責人王超向記者展示了為項目研發的新材料。
針對海上高鹽、高濕的腐蝕環境,中電建團隊研發了更耐用的“特種鋼材+新型防腐涂層”雙重防護技術。光伏支架在海水里泡幾十年也不容易生銹,既延長了使用壽命,又降低了維護成本。
海上光伏是光伏產業的新業態,是河北加快新型能源強省建設的有力探索,也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秦皇島180萬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對于全省規模化開發海上光伏資源,帶動海上光伏產業發展具有示范作用。”秦皇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關金一介紹,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約27億千瓦時,年產值約10億元,年利稅約1.41億元。屆時,秦皇島市新能源年發電量將達到100億千瓦時,可滿足當地49%的用電需求,顯著提升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
生態效益同樣顯著。經測算,通過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84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15.95萬噸,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河北日報記者 潘文靜 張 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