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靳曉丹
八歲男孩小剛的小腿X光片上,斑片狀骨質破壞區像塊模糊拼圖讓值班醫生犯了難:“是骨髓炎還是骨腫瘤?”答案關乎孩子的未來。這時,趙建走進診室,徑直走到顯示器前,鼠標逐幀滑動,放大、測量、對比……他就是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黨支部書記、醫學影像科主任,已在影像診斷領域深耕26年的“解碼人”。
“這里!”趙建指向圖像中一處細微的骨質吸收帶,“雖然整體像骨髓炎,但這個邊緣的‘蟲噬樣’改變,是尤文肉瘤的特征。”二十余次不同時期的CT及MR圖片在他手中反復對比,每個像素的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三天后,病理報告證實了他的判斷。為精準確定手術范圍,他運用三維重建技術勾勒出腫瘤浸潤邊界,標出需要避開的神經血管。主刀醫生感慨:“趙主任的建議就像作戰地圖,不僅指明‘敵人’位置,還標出了所有‘雷區’。”如今的小剛已重返校園,學習名列前茅,他的媽媽總說:“是趙主任從影像里找出了生機。”
趙建仔細分析患者影像報告。
這樣的場景,是趙建26年職業生涯的常態。他帶領團隊完成超百萬例影像診斷,參編多部醫學影像專業著作,在科研創新與學科建設的道路上從未停歇。他常說:“每一幀影像都是生命的密碼,我們既要做破譯密碼的匠人,更要做傳遞希望的使者。”
在太行深處的縣醫院,70歲的王奶奶曾因反復骨折輾轉求醫。過去沒有專用設備,醫生只能憑經驗判斷為“老年性脆性骨折”。2023年,趙建團隊研發的智能篩查系統在這里投用后,普通CT結合人工智能分析,5分鐘就確診為重度骨質疏松。“以前測骨密度得跑到縣城,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當地醫生的話語里滿是欣喜。
這項突破源于3年前的基層調研。當發現鄉鎮醫院骨質疏松確診率過低時,趙建立即組織團隊攻關。他們以QCT結果為金標準,測試7種算法模型,收集分析海量影像數據。那段時間,趙建帶著大家住進實驗室,為優化參數常常守到凌晨。最終研發的智能系統突破設備限制,在基層醫院推廣后,讓骨質疏松篩查率大幅提升。
趙建(左一)與同事交流工作。
2020年夏天,趙建的診室來了位特殊的患者。72歲的李大爺抱著裝滿CT片的布袋走進診室,老人輾轉5家醫院,得到的都是模糊結論。趙建將不同醫院的影像同步投射,耐心分析:“結節雖只有6毫米,但邊緣的毛刺征象像小太陽的光芒,惡性的可能性大。”他用手繪示意圖把專業術語變成生動比喻,讓老人讀懂了病情。
確診肺腺癌后,趙建沒有止步于出具報告,而是主動聯系胸外科制定手術方案,術后每月跟蹤復查。正是這份精準診斷與全程關懷,讓老人抓住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預后效果遠超預期。現在每年復查,李大爺都要等趙建看過才放心。如今,這種“診斷-治療-隨訪”全流程服務,已惠及2300余名患者。
趙建在會上分享報告。
作為學科帶頭人,趙建帶領團隊拿下河北省骨關節影像技術創新中心、河北省醫學影像領域唯一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等重磅資質。他策劃舉辦的全國肌骨影像學術大會、肝病影像會議等盛會,邀請200余位國內外頂尖專家,為河北影像學科注入新活力。從傳統膠片到數字影像,從二維平面到三維重建,他親歷兩次技術革命,如今正帶領團隊向智能影像時代邁進。
26年來,趙建在黑白影像里見過太多生命困境,始終相信灰度交錯間藏著破霧的光。當被問及未來計劃,趙建笑著說:“等年輕人能獨當一面,我就去山區義診,那里永遠需要影像‘守門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