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即時新聞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河北

為鹽堿地小麥裝上“耐鹽芯”

2025-08-24 19:43:21  來源:河北新聞網

  近日,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農技專家張衛軍(中)和同事忙著對培育的小麥進行室內考種。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攝

  滄州市黃驊市中捷產業園區鹽堿地里,豐收的旱堿麥已經進倉入囤。

  渤海之濱,眾多科研育種團隊以提高旱堿麥單產、增強農民種植旱堿麥積極性、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加快優良品種選育,誓為鹽堿地小麥裝上“耐鹽芯”。

  在這里誕生的“捷麥19”“捷麥20”旱堿麥良種,如今已深深扎根在滄州運河以東及天津、山東甚至新疆等地的鹽堿地里,讓旱堿麥裝滿一座又一座糧倉。

  出發——向鹽堿地要小麥

  7月8日,黃驊市李子札村種糧大戶張志清看著倉庫里堆成小山的小麥滿是欣慰,黝黑的臉上漾起深深的笑紋。

  今年麥收季,張志清種植的1000畝“捷麥19”再獲豐收,平均畝產超過400公斤。

  這樣的土地,這樣的收成,不僅讓種地的“老把式”張志清直說“服氣”,也讓“捷麥19”的育種者之一、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農技專家張衛軍堅定了對這一品種耐鹽高產屬性的信心。

  鹽堿地上種糧的不易,深深印在張衛軍的腦海里。曾經“收麥子用手拔,種一瓢收一斗”,苗剛冒頭,就有不少被鹽“拿死了”。一年到頭,一畝地只能打一百多斤糧。

  為提高小麥產量,早在1965年,中捷農科所的前身——中捷友誼農場試驗站就引入若干個小麥品種計劃擇優而育,然而,這些“外鄉客”在鹽堿地上水土不服,死苗率高、返青率低,遺傳性狀也不穩定。

  擺在育種人面前的是一道難題。滄州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區域,尤其是黃驊一帶的土壤鹽堿化程度最高。在這里,作物出苗難,高產更難。

  改變,始于“捷麥19”的“老前輩”——“冀麥32”的出現。

  20世紀90年代,張衛軍剛上班時,農戶們主要種植的就是“冀麥32”。“它耐寒、耐旱、耐鹽堿,畝均產量提升到了150公斤。”張衛軍說,“冀麥32”的誕生,花費了科研人員17年時間,在黃驊市一經推廣,就替代了其他小麥品種。

  向鹽堿地要小麥,現實遠比想象的艱難。在農民大面積種植過程中,“冀麥32”優點雖多,但有一個缺點:抗倒伏能力不行,影響產量。

  黃驊臨海,總有大風天氣。“冀麥32”是個細高個兒,平均株高超過1米。“小麥的植株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差,而倒伏正是小麥減產的因素之一。”張衛軍說,他們需要的小麥既要耐鹽高產,又要具備穩產、優質、抗倒伏等諸多優點。

  這粒小麥從哪里找?彼時,張衛軍帶領育種團隊瞄準了新的目標,選育更適宜的矮個子麥種。

  突破——旱堿麥品種“群星閃耀”

  今年麥收時節,中捷產業園區旱堿麥試驗田里,測產的兩個品種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捷麥19”畝產達436公斤,“捷麥20”畝產達444公斤,均創歷史新高。

  收獲,來自一代代育種人的辛勤付出。

  小麥育種,是一項周期漫長、過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組合配制、世代選擇到品系鑒定、比較試驗,再到參加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往往需要十幾年。

  “‘冀麥32’是適合鹽堿地種植的品種,既然它株高不抗倒伏,我們就從生產田里選擇較矮的變異株,進行新品種的系統選育。”張衛軍說,他們對于“冀麥32”后繼新品種的研發,重點是降低植株高度,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促進高產穩產。

  1996年,張衛軍帶領育種團隊深入“冀麥32”的大田中尋找潛在的變異株,經過反復的優中選優,他們獲得500個變異株單穗,將每個單穗單行種植。

  試驗田里,小麥耐鹽、抗病、高矮等情況,一株一株去觀察;上百個環節、成千上萬組數據,一項一項做記錄。

  通過等距播種、去雜去劣、單行單收方式,育種團隊對小麥株高、節長、千粒重等進行優中選優,將表現理想的單穗作為培育下一代的母株再次進行篩選,就這么反復試驗。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艱辛的探索終于迎來了成功的曙光。2006年夏收后,育種團隊回到實驗室里考種。株高79.5厘米、單穗產量超1克……看著亮眼的數據,他們興奮不已:“成功了!”

  這之后,選出的小麥品系又經過出圃、試驗田試種、參加省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等多道考驗。

  一年到頭,中捷農科所育種人員都奔忙在田間地頭,尤其在收獲期間,麥地里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仔細觀察小麥品系的耐鹽性、抗病性等表現。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一股韌勁,2015年,旱堿麥新品種“捷麥19”培育成功,成為河北省首個通過省級審定的耐鹽堿小麥品種。

  通過系統育種培育的“捷麥19”,株高較“冀麥32”矮15到20厘米,抗倒伏能力強,更為突出的是,畝均產量達260公斤,比“冀麥32”畝增產110公斤。

  “干了十幾二十年,甚至是一輩子都沒有成果,在育種界并不少見,我們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張衛軍說,在系統育種的同時,他們采用“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還做小麥品種間雜交育種。

  1998年,以“冀麥38”為母本,“京麥8”為父本進行雜交,可接連的雜交改良試驗都效果甚微,理想的育種材料還是沒有出現。

  研究進行到第六個年頭,育種團隊選育出F6代材料,該材料抗鹽堿能力強,產量卻不突出。

  團隊馬不停蹄,他們將F6代材料與“輪選987”進行雜交,開展大規模測配工作。2021年,團隊培育出了抗倒伏、抗旱性強、耐鹽堿的“捷麥20”旱堿麥新品種。該品種去年通過農業農村部審批,獲得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今年,中捷產業園區旱堿麥新品種的研發又取得突破,選育的旱堿麥新品系“捷麥21”正在參加河北省冀中南節水區域試驗。

  “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旱堿麥品種“群星閃耀”。在捷麥系列之外,“小偃60”“小偃155”“滄麥6002”“滄麥6003”等抗鹽堿良種也相繼由各科研團隊選育推出,成為鹽堿地上的“新希望”。

  領跑——好種子走進千家萬戶

  這幾天,中捷產業園區渤捷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章時不時和張衛軍就種子培育、銷售及技術服務等方面進行溝通,加大“捷麥19”“捷麥20”的推廣力度。

  好種子繁育出來后,如何走進千家萬戶?

  “先讓農民在田間地頭嘗到好品種增產又增收的甜頭。”劉國章說,近年來,捷麥系列旱堿麥品種廣受種植戶青睞,良種需求量快速增加,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劉國章介紹,農民購買了種子,公司團隊還一遍又一遍地講解種植技術,促進良種與良法相配套,提高旱堿麥的產量,激發農戶種植積極性。

  目前,“捷麥19”麥種累計銷量已突破3500萬公斤,是滄州運河以東旱堿區域種植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

  種出好效益,研發出好的品種是關鍵,育種技術創新是種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350克“捷麥19”“捷麥20”種子搭乘我國返回式衛星進入太空,利用空間環境誘發種子基因變異。返回地球后,它們在中捷農科所試驗田播種入地。

  今年麥收季,這批“太空種子”收獲第一代,還需要在地面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和檢測,進行多輪的篩選和鑒定。

  航天育種是種質資源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前想找到一個新的育種材料,可能要歷時十年甚至二十年,而航天育種能在相對短時間內帶回大量突變材料。

  “有多少粒種子,就有多少種可能。”中捷農科所新一代育種人楊圓圓說,正是因為效果未知,這就要求他們認真對待每一粒種子,在不斷地篩選鑒定中,找到效果最好的那一粒。

  有了盼頭,更有動力。張衛軍介紹,未來,他們計劃開展兩方面技術研究,一是繼續提高旱堿麥產量,二是爭取培育出能適應含鹽量0.3%以上土地的新品種。

  “目前全國含鹽量在0.3%以上的土地,一部分種植牧草和高粱,更多的是雜草和荒灘。這是旱堿麥推廣的難點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張衛軍說。

  一粒種子,關系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如今,帶領團隊研發的張衛軍面龐已經布滿皺紋,育種的接力棒,在新一代育種人中繼續傳遞。(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戴紹志)

編輯:蘇穎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枝江市| 昭平县| 常山县| 新疆| 历史| 太湖县| 旺苍县| 麻城市| 望江县| 娄烦县| 怀仁县| 龙胜| 上饶县| 封开县| 泽库县| 南涧| 宜章县| 自治县| 望奎县| 武强县| 商洛市| 九龙县| 新乡县| 廉江市| 永康市| 叶城县| 高唐县| 瑞昌市| 于田县| 合山市| 乐清市| 大理市| 鄂尔多斯市| 佳木斯市| 桐乡市| 宜城市| 海阳市| 内江市| 年辖:市辖区|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