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評論員 韓新新

8月10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參觀。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攝
不一樣的河博,不一樣的河北。
今年以來,隨著河北文旅出圈,河北博物院更“火”了。
越來越多的游客把河博當成打卡石家莊第一站,為了一睹鎮館之寶,廣場上經常排起長隊。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的“熱門百強博物館”榜單顯示,2025年前兩個季度,河北博物院熱搜指數分別排在21、23,位次居于前列,且均高于去年同期。
河博為何能進階成文旅“頂流”?
“黑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河北博物院共有30萬件(組)院藏文物,其中不乏長信宮燈、金縷玉衣等“頂級”文物。面對一眾獨特的文物資源,怎么充分釋放它們的強大磁吸力?
科技的進步,給眾多博物館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巨大的創造力——蘇州博物館借助AI技術“復活”唐伯虎,實現與觀眾實時對話、創作演示;殷墟博物館新館運用裸眼3D技術,將20多件商代珍貴文物生動呈現。

“光影河博·數字藝術沉浸體驗”展。河北省博物院供圖
河北博物院也主動引入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數字互動屏前,游客可通過“移動”“放大”“旋轉”文物進行實時交互,了解文物設計巧思;戴上AR頭盔,就能看見西漢劉勝墓的安車殘件在虛擬空間里重組成型。最具亮點的是,“光影河博·數字藝術沉浸體驗展”中的PIM虛擬現實體驗空間采用全國首創的PIM虛擬現實交互技術,以未來地球人“穿越”回古代的視角,為觀眾帶來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文物體驗。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推動文物展陳方式從“靜態被動”變向“主動交互”,同時打破時空壁壘,讓沉睡千年的文物“開口講故事”,使凝固的歷史“鮮活”起來。此舉既提供了更加新奇的游覽形式,也給予游客圍繞文物進行觀察、體驗、思考的深度參觀機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歷史和內涵,進而為河北博物院的“熱力值”加分賦能。
“新特展”讓展館更開放
博物館有圍墻,展覽沒有邊界。
如今,國內很多博物館都在整合資源,推出特展。如近期故宮博物院《彩畫千年——中國官式彩畫傳承與創新展》帶觀眾感受傳統建筑彩畫的魅力,上海自然博物館《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匯集大量珍品恐龍標本,都相當“吸睛”。

觀眾在河北博物院參觀“華彩珍藍——河北琺瑯藝術展”。新華社發
今年以來,河北博物院聯合承德、廊坊兩地博物館推出“華彩珍藍——河北琺瑯藝術展”,系統呈現了琺瑯工藝的歷史發展脈絡;兒童節當天,攜手上??萍拣^上新了“鯨奇世界”科普專題展,帶游客追溯鯨豚的演化;“河北抗戰圖片檔案展”則是與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等單位共同打造,展示燕趙兒女眾志成城奮勇抗敵的歷史。
一方面,多樣化展覽招致多圈層的受眾,造就更廣泛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多角度的嘗試折射出策展思維的開放性,從“文物羅列”變成“講文化故事”,展覽設計更注重敘事性、沉浸感和體驗感,讓冰冷的展品變得有溫度、有情節,也讓歷史文化“可觸摸、可聆聽、可參與”。
“巧文創”讓熱愛可觸摸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故宮博物院的《故宮日歷》、甘肅省博物館的麻辣燙毛絨玩具……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爆款頻出,屢屢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報告,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收入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可以說,兼具文化屬性與情緒價值的文創正在成為博物館的另一種“流量密碼”。
縱觀這些受青睞的博物館文創,可以發現,它們均以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或特色文化為靈感,并進行時代創新和現代化表達。

河北博物院部分文創商品。
河北博物院長信宮燈的文創歷經多次迭代,終將文物“點燈”的巧思濃縮在立體冰箱貼中,成為“銷量之王”。博山爐·琉璃香薰以晶瑩琉璃重塑“史上最豪華香薰”的神韻,無火設計既保留熏香功能,又契合現代生活,被許多游客帶去博物院北廣場拍照打卡。除此之外,還有“妙筆繪紋”文化創意書寫臺供游客定制生成專屬明信片。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曾撰文提到,“一座博物館要想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要用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表現其豐富內涵。優質的文創設計,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載體。”
這些文創產品之所以備受推崇,無外乎隔于玻璃展柜或束之高閣的莊重文物被具象化的形象激活,讓普通人能使用、能創作、更能帶走,不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成為博物館連接大眾的紐帶。
河博走紅的背后,是河北文旅整體出圈的縮影。而如何把“流量”變成“留量”,讓“爆火”變成“長紅”,需要持續的文化積淀和創新,需要更開放的胸懷、更專注的表達,以及更自信的姿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