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鞏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我省各地各部門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把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引向深入,把馬上就辦、真抓實干落到實處,河北經濟的活力,正在每一個"一線"蓬勃生長。
本臺今起推出系列報道《一線經濟觀察》,以一線視角解碼發展實踐,用鮮活案例展現奮進動能。首篇來看記者在滄州、邢臺等地特色產業集群的蹲點調研。
滄州東光縣的紙箱包裝機械產業,是河北省重點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之一,常年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6成以上。采訪過程中,副縣長江兵告訴記者一件新鮮事:今年他們這里成了各大銀行機構的熱點"打卡地"。目前,光政府搭臺的銀企對接會就辦了50多場,平均每周一場!
滄州市東光縣副縣長 江兵:
有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河北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省級機構的領導們都來我們縣進行調研。
一個特色產業集群,憑啥就成了銀行眼里的香餑餑呢?揣著這個問題,記者遇到了河北銀行負責中小企業信貸的聶雙雙。她的回答,歸納起來只有兩個字:信心。
河北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部總經理 聶雙雙:
特色產業集群也是現在當前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這樣一個主陣地。
聶雙雙分析,一個是政策有力。近年來,河北集中精力發展縣域經濟,做優做強107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今年還專門出臺了重點特色產業集群提檔升級三年行動方案,從共享制造、要素保障、創新能力等6個方面對特色產業集群提供深度助力;再一個,是業務可行。河北特色產業集群的特點是抱團發展、互相取暖,集群內成百上千家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適合銀行開展批量化信貸業務。
河北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部總經理 聶雙雙:
它不僅是有生產類企業,它的上游下游,是一個全鏈條的這樣的一個企業聚集地,客戶的這種授信環境相對來說也好一些,這也是我們鎖定的目標市場。
像東光這樣的省級重點特色產業集群,河北省目前有107個,包括寧晉電纜、高陽紡織、安平絲網、永年緊固件等等。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些集群,各大銀行都拿出獨家絕活,既有定制化的金融產品,也有服務流程的升級創新。像中國銀行,已經將省級審批人團隊,下沉到縣區產業集群一線,"一群一策"提供授信服務;中國農業銀行把1000萬元以下的信貸審批權限,下放到產業集群所在支行;中國工商銀行以鏈主企業為核心,實行融資額度智能審批;河北銀行則根據各產業集群特點,開發出新的信貸模型,網上審批、快速到賬。
滄州市東光縣副縣長 江兵:
現在各個銀行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大家都是比拼政策、比拼產品、比拼服務。
銀行間的信貸pk,直接讓企業收獲多多。記者調查得知,目前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內企業1000萬以內貸款的平均辦理時限,基本上一周可以完成,利率也普遍維持在3%左右的低水平。像東光這家包裝公司,最近因為擴大產能,急需流動資金購買原料。如果在前些年,申請貸款要抵質押物,而且時間上至少要半個來月;而如今,1000萬貸款,純靠信用就能辦理,并且是網上審批,三天到賬。
河北碩達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貴江: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我們相比較過去,更容易地能夠融到資金,也更堅定了我們在實體行業堅定地走下去,堅定地把企業做好做大。
銀行信貸不僅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在積極引導著企業向新轉型,向上攀登。記者詳細梳理現行的信貸政策發現,各大銀行對于集群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厚愛三分。從普通小微企業,到專精特新企業,支持政策層層遞進。
郵儲銀行寧晉支行副行長 王華:
普通型企業、創新型企業、科創型企業,甚至是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都有不同的支持力度。肯定隨著企業產品創新能力更高,我們支持的力度肯定會越來越大。
王華舉了個例子:在邢臺寧晉電線電纜特色產業集群,他們對一般小微企業的信貸額度通常是最高1000萬;而如果對方是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那么信貸額度可以提升至一億元,利率還可以在基準水平上再下調,政府還能給予貼息支持。
郵儲銀行寧晉支行副行長 王華:
他如果沒有這塊資質的話,額度、利率都不能享受到最優政策,所以說我們引導企業去向科技創新,產品更高技術去發展。
寧聯電纜集團,不久前就憑著"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這塊硬資質,從郵儲銀行獲得授信5000萬。企業負責人笑稱,金融信貸這根 "指揮棒",鞭策著企業今年把研發投入再增加5成。目前,企業的新產品訂單排到了半年后。
寧聯電纜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寧建賀:
企業發展必須要走這條路,我們今年正在邁進,要取得國家的榮譽。你像"小巨人"企業,還有我們要去沖擊去做全國的綠色工廠企業。
目前,河北省重點特色產業集群內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超過1500多家,"小巨人"企業數超過110家。業內預測,未來三年,在包括金融在內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的作用下,河北超千億元集群將達到10個,百億元龍頭企業達到28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