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
背景:前南峪村位于邢臺西部的太行山深處。1939年,根據中央指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深入敵后辦校,由陜北遷移到太行山區。1940年11月抗大總校全部到達邢臺漿水川(今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一帶,校部設在前南峪村,直至1943年1月。其間,抗大總校培養了8700多名優秀軍政干部。這些軍政干部成為抗日人民軍隊和民主政府的堅強骨干,如同一粒粒火種撒向抗日一線和各抗日根據地。
7月30日,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草木蔥蘢。山上綠帶纏繞,層層疊疊。
沿山間小路向上,來到海拔800多米的松林浴,只見密密匝匝的松樹扎根于腳下的山石中。“山頂這20多畝地,就是當年抗大總校學員開墾出來的。”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說。
抗大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簡稱。1940年11月,抗大總校校部從延安遷移到前南峪村。
“我們這一帶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地勢險要,能攻能守。抗大總校派人來考察時就相中了這里。”郭天林說,“為了幫助抗大師生安頓下來,當地群眾主動騰房并屋、劃撥山場耕地。幾乎家家住學員,戶戶是房東,我們家也住過抗大的八路軍。”
當時,正值敵后抗戰最艱苦的階段。日軍的“掃蕩”和經濟封鎖,再加上自然災害,讓百姓生活十分困難。時任抗大總校副校長滕代遠、教育長何長工帶頭開墾荒地、上山砍柴,帶領師生發展生產。
“離村較近的地,老百姓都種了莊稼。抗大總校師生為了不和老百姓爭利,砍柴要走出20多里地,開荒也到沒人種的荒山上。”郭天林說,“松林浴距村子一個半小時的腳程,師生們特意選在這里挖石頭、翻土地、種莊稼,可以想見克服了多少困難。”
從松林浴下來,穿過前南峪村的主街向東,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廣場。這里,曾是當年抗大總校師生進行軍事訓練的河灘。
“據抗大老學員回憶,教學沒有固定場所,更沒有一間教室。”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館長楊樹介紹,師生們冬天在羊圈、馬棚上課,夏天就在樹下、河灘進行軍事訓練。

7月31日,游客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參觀。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抗大總校在漿水辦學期間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軍政干部,充實到抗日一線和各抗日根據地。抗大總校還編寫《抗大步兵戰術講義》等教材,建立起“理論結合實戰”的教學體系,為全國各分校提供辦學范本。
80多年過去了,今日松林浴茂盛的植被,早已與當年抗大師生開墾的荒地融為一體。抗大師生面對敵人封鎖和自然災害開展生產自救的艱苦奮斗精神,也深深融入前南峪人的血脈。
盛夏的前南峪村,四面青山上板栗、蘋果掛滿枝頭。
臨近中午,前南峪賓館一樓大廳座無虛席。游客參觀過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進行林間賞景、果園采摘之后,來到這里用餐休息。
“如今,游客來到前南峪,不僅能親身感悟那段紅色歷史,還能領略綠色美景。”郭天林說,前南峪村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有“太行明珠”之稱。2000年以來,村里每年接待游客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松林浴也是其中的景點之一。“然而,我小時候,松林浴還叫坐化山。山是荒山,幾乎沒有樹。”年已七旬的郭天林回憶,不只是坐化山,20世紀60年代,前南峪大部分山地都是“光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沖走河灘地,十年九旱不保收”的景象。1963年的洪水,更是把村里沒有植被保護的山地損毀了一半多。
“在郭明躍、郭成義、郭成志三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全村百姓艱苦奮斗,齊心協力植樹治山拔窮根。”郭天林說,那時,大家憋著一口氣,要向當年抗大師生開墾坐化山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奇跡。
“頂著星星上山,又頂著星星下山。”76歲的張云是第一批參與荒山治理的村民,他記得,在治山最艱苦的前10年,無論嚴寒酷暑,大家每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
“這些松樹,就是村民們把坐化山上的石頭挖出來、壘起來,在石頭下面的土地上種下的。”郭天林說,千余人的小山村,村干部奮勇當先,家家戶戶義務出工,在32座山頭、10條大溝、72條支溝8300多畝山場里種下了367萬多株樹,用15年實現了原定5年墊田、5年綠化、3年治水、7年治山的20年規劃。
20世紀70年代初,坐化山上已經種了500多畝松樹,村民也因此把它改名為“松林浴”。
今天的前南峪村,已經到處都是“松林浴”。東溝、西溝和建灘溝的植被層層分明:上層是茂密的用材林,中間層是干果林,下層是果樹林。
依托綠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村“兩委”帶領村民開發出前南峪生態旅游區,建起了研學基地、生態觀光園、果品加工廠等,走出了一條綠色觀光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生態發展之路。去年,村集體收入1.8億元,純收入超2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88萬元。
雨后的松林浴,松針鋪地,景色怡人。紅色故事和綠水青山,已經成為前南峪的“金色名片”。郭天林說:“下一步我們要在紅色研學板塊上再下些功夫。抗大精神是我們的紅色根脈,激勵著一代代前南峪人不懈奮斗。我們要把這張‘名片’擦得更亮。”(河北日報記者 白 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