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機槍手向井陘煤礦掃射。河北日報資料片
1940年,日軍加緊對敵后抗日根據地推行“囚籠政策”,利用鐵路、公路、據點、碉堡等對根據地進行封鎖、分割、“掃蕩”,根據地面臨著面積縮小、物資匱乏、生活困難的巨大壓力。
在這種形勢下,八路軍總部為堅決反對投降,振奮民族精神,鍛煉抗戰軍民,決定組織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敵人交通和通訊為主要目的的戰役。
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20日持續到次年的1月24日,陸續參戰的八路軍部隊達到105個團20余萬人,被稱為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分三個階段,河北各根據地軍民在“不留一條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下踴躍參戰。第一階段主要是以正太路為重點的交通總破襲戰,使日軍華北交通干線全面癱瘓。第二階段作戰重點是擴大戰果,拔除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部的日軍據點。第三階段主要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蕩”,保衛根據地。
在這場歷時5個月的戰役中,河北戰場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
戰役第一階段,晉察冀軍區部隊分左、中、右三路縱隊破襲正太路平定(不含)至石家莊段,其中中央縱隊重點進攻井陘煤礦。八路軍部隊在礦區工人的指引下,拉掉電閘,剪斷鐵絲網,越過壕溝,向日軍的碉堡沖去。日軍的中心碉堡有十幾米高,堡墻極厚,上下好幾排射孔,機槍瘋狂向外掃射。為了攻下碉堡,八路軍幾個連隊的火力颶風般朝著目標掃去。戰士們抱著炸藥包前赴后繼地沖上去,終于把堡墻炸裂。八路軍十幾桿槍封住日軍一個射孔,使其無法反抗。眼看碉堡要坍塌了,戰士們一起沖上去同日軍肉搏,將敵人全部擊斃。
冀中區抗日軍民24萬余人參加破襲戰,對平漢路石家莊至涿鹿段、北寧路平津段以及石德鐵路、津浦鐵路、滄石公路、平大公路等進行破襲。冀東區發動群眾萬余人配合主力,對北寧鐵路開平至古冶段及公路、橋梁和通訊設施進行破壞。冀南區也抽調8個主力團及五分區各縣游擊隊參戰。
戰役第二階段中,發生在淶源的東團堡戰斗,是一場“以頑強對頑強的典型戰例”。戰斗歷時4天,八路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和敵人施放的毒氣,幾度苦戰,反復沖殺。戰至最后,日軍將據點所存武器、物資全部縱火燒毀,然后跳火自盡。
戰役第三階段,日軍集結重兵展開瘋狂報復。在此過程中,我軍英勇打擊敵人,人民群眾的智慧也尤其值得稱贊。平山下莊民兵在石頭上打眼、裝炸藥,放在日軍必經的路上,還在山上插了許多草人。敵人遭到石雷轟擊后,誤以為我軍大部隊在狙擊,立即架起機槍、大炮進行攻擊,費了好大力氣攻上山頭,才發現上邊原來都是些草人。
被日軍稱為“挖心戰”的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到1940年12月初,敵后軍民共作戰1824次,以傷亡1.7萬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萬余人;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毀大量敵碉堡和據點,繳獲大批槍炮等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同時,既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
(河北日報記者常方圓整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