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轉型繪就生態畫卷
——我市開展多元實踐推進綠色發展紀實
記者 唐建勛 通訊員 李超 李金達
渤海灣畔,曹妃甸海域的海草床在陽光下泛著微光,魚群穿梭其間;首鋼京唐公司的循環產線把除塵灰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唐山港的新能源重卡穿梭不息,卻早已不見黑煙尾氣……這些多元化實踐場景,共同勾勒出我市推進綠色轉型的生動圖景。
作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近年來,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以創新實踐打破“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印象,交出了一份工業城市高質量轉型的 “唐山答卷”,為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固廢變資源,“無廢城市”構建循環經濟新格局
走進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干凈整潔,固體廢物等不見蹤影。該公司“無廢”生產模式,經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評定為“無廢企業”典型案例,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入選的鋼鐵企業案例。在這里,“無廢”的概念體現在綠色生產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固體廢物,還有廢氣以及廢水。“全廠每年產生的固廢基本實現高效循環利用,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凈’。”公司研發管理室主任程崢明指著用低碳混凝土制作的工藝品介紹說。

圖為工作人員為意向客戶介紹新能源重卡(資料圖片)。記者 徐慧 攝
作為全國“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我市將鋼鐵行業“固廢不出廠”模式作為特色亮點,圍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施“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循環”的全系統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新模式,推動25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項目落地,年新增利用處置能力達1157.7萬噸。在曹妃甸區,16個“無廢城市”項目新增工業固廢利用產能977萬噸;古冶區的唐山鶴興廢料綜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煙氣磁化熔融爐技術”,年處理鋼鐵塵泥70萬噸,可提取鐵、鋅、金等多種有價元素,若在全國推廣,每年可減少礦石開采近2億噸。
通過構建“制度+技術+市場”協同機制,我市已形成覆蓋鋼鐵、礦業、建材等領域的固廢梯級利用體系。2025年,全市新增華能遷安分布式光伏、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等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超27億元,“無廢”理念正從工業領域延伸至城市治理各環節。
環保績效創A,倒逼產業提質增效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唐山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藍天保衛戰,連續多年推行環保績效創A。目前,我市已經建成智能化“管控治一體化平臺”,實時監控著2200套環保裝備的運行數據、1.23萬組工況參數,形成嚴密的污染防控網絡。這套系統讓企業實現“超標預警、精準治理”的閉環管理,入企檢查頻次同比減少64%。作為環保績效A級企業,我市鋼鐵企業的顆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限值達到全國最低水平。
近年來,我市將環保績效創A作為推動產業轉型的“牛鼻子”工程,構建“四個一”工作體系,即一套方案統領、一個機制保障、一攬子政策支持、一體化督查推進。目前,全市45家重點行業A級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鋼鐵行業總投資超900億元,完成2500余項超低排放改造。政策紅利持續釋放,3.08億元獎補資金、綠色信貸等組合拳,讓企業環保改造成本降低30%以上。
通過“一廠一策”專家指導、127批次政企座談會等精準服務,我市幫助企業解決環保難題853個,爭取中央資金4.99億元。在環保倒逼下,傳統工業正加速向“綠色智造”轉型,鋼鐵、水泥等行業排放水平躍居全國最優。
運輸換“綠裝”,新能源重卡領跑全國
清晨的曹妃甸港,一排排新能源重卡整齊列隊,通過換電站5分鐘完成補能后,駛向鋼鐵廠區。這種“車-電-網”協同模式,正是我市打造的全國首個“電動重卡型虛擬電廠”的生動實踐。目前,全市累計推廣新能源重卡超1.6萬輛,數量穩居全國地級市首位。2023年12月以來,參與電網峰谷調節超10萬輛次,調節電量達50萬千瓦時。
針對物料運輸量大的特點,我市創新“鐵路+新能源重卡接駁”聯運模式,推動鋼鐵、焦化等行業清潔運輸比例提升至93%。67座換電站、3000余個充電樁構建起覆蓋620公里的“城市級換電走廊”,配合氫能重卡推廣,徹底改變了“黑煙滾滾”的運輸場景。
“租售并舉”政策破解企業購車難題,市能源集團搭建的融資租賃平臺,讓物流企業初始投入降低60%;國家電動汽車換電模式試點、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先行區等國家級試點落地,更讓我市成為新能源重卡推廣的“全國樣板”。
藍海生“草原”,海洋修復再現生態活力
渤海灣深處,一簇簇鰻草隨波搖曳,蝦蟹在草葉間穿梭,海馬幼苗安然棲息——這片4427公頃的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國現存單種連片面積最大的“海底草原”。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并稱世界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
近年來,受陸源污染、氣候變化、漁業活動影響,部分海草床退化趨勢明顯。2019年起,我市開始對曹妃甸海域938公頃海草床進行生態修復。為破解“海底播種”難題,我市技術團隊創新“泥丸包埋法”播種鰻草種子,研發“陸地育苗移栽”技術,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措施,讓這片珍貴的“海底草原”重新豐茂繁密起來。“我們還建設智能監測平臺,實時傳回水溫、鹽度等數據,配合巡邏船日常管護與多部門聯合執法,形成‘科技+法治’的保護體系。”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施志軍介紹。
經過6年修復,這里的大型底棲生物從60種增至111種,生物多樣性指數同比提升42.3%,形成了“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體生態系統,實現了生態價值轉化與漁業經濟增效雙贏。2025年入選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此外,唐山國際旅游島及龍島區域還入選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曹妃甸區被確立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全國海草床保護修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曹妃甸區以此為依托,創新構建“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培育出海洋休閑漁業、生態觀光、科普研學體驗等多元化旅游發展業態。今年1月至7月,該區累計接待游客543萬余人次,旅游收入42.94億元,同比增長14.0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唐山以系統思維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鋼鐵車間、港口碼頭、渤海之濱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轉型經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