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8月14日訊(王震軍 武佩劍 郭政 祖迪)8月14日中午,位于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京秦高速遵秦段上跨京哈鐵路大橋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空中芭蕾”!隨著最后一段重達13580噸的轉體梁完成華麗轉身,京哈鐵路大橋四座轉體梁成功“空中接力”。

建設中的京秦高速遵秦段京哈鐵路大橋。王震軍 攝
為啥這橋不直接修,要在空中轉體?那是因為這座橋全長652米,連續跨越京哈鐵路上下行線、津山鐵路下行線、龍山聯絡線上下行線、津山鐵路上行線共六股線路,為了減小對鐵路運行的影響,橋梁設計了4座轉體,建設完成后,像跳“芭蕾”一樣原地“轉身”,拼接成一座完整的大橋。
“設計四個轉體,一是減輕對既有鐵路運行線的干擾,二是方便我們組織施工。通過這種方式,對鐵路運行安全,起到較好的保障?!敝薪坏诙絼展こ叹钟邢薰揪┣馗咚僮袂囟蜝10標技術負責人朱俊波介紹。

8月14日,京哈鐵路大橋最后一座轉體梁完成轉體作業。郭政 攝
這四座轉體梁在施工過程中,可是各有各的“高光時刻”。
就說第二座接近6000噸重的鋼箱梁,因處于半徑1600米的曲線上,橋梁寬32.15米,轉體跨徑為68+78米,對平衡控制要求極高,就像“大象踩鋼絲”,項目團隊用BIM建模當“導航儀”,配重塊當“平衡木”,把轉體偏差控制在毫米級,這操作,穩得很。

7月10日凌晨,正在進行轉體的京哈鐵路大橋第二座轉體梁。王震軍 攝
第三座14480噸混凝土梁要與第四座13580噸混凝土梁“對轉合龍”,在鐵路密集區完成“毫米級”對接,不允許有絲毫偏差。施工中,團隊對轉體全過程進行了三維模擬,應用全站儀+激光跟蹤儀構建三維坐標系的轉體系統,運用高精度的跟蹤測量技術,對橋梁的轉角、轉速及姿態提供了毫秒級的實時監控與調整能力,實現了“全程可視化、控制智能化”施工,用實力證明什么叫“技術流”。

7月8日,正在進行轉體的京哈鐵路大橋第一座轉體梁。王震軍 攝

施工單位在大橋轉體過程中進行監測。
京秦高速遵秦段158公里收費段落,已于2023年2月4日通車運營;正在建設的7公里為非收費段落,作為優化港口物流的重要通道,由山海關主線站至秦皇島山海關溝渠寨村西南與龍海大道相接,預計今年年底通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