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至296種。圖為7月7日拍攝的水雉在白洋淀棲息覓食。 河北日報記者 劉光昱攝
“媽媽快看,那是不是青頭潛鴨?”
“是!快給它們拍張照。”8月2日,北京游客何樂一家乘船進入白洋淀,兩只突然出現的青頭潛鴨讓何樂和8歲的兒子興奮不已。
青頭潛鴨、白鷺、須浮鷗……夏日的白洋淀呈現百鳥翔集的壯觀場景。水上鳥兒自由翱翔,耳邊鳥鳴清脆回響,讓何樂一家人陶醉其中。
綠色低碳、生態宜居,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內涵。何樂一家所看到的美好畫面,恰恰反映出雄安新區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血脈、高標準構建藍綠交織生態空間的顯著成果。
實際上,雄安新區設立前,白洋淀這顆“華北明珠”一度黯然失色。
“那時的白洋淀水體污染嚴重,水域面積不斷萎縮,別說珍稀鳥類了,連我小時候常見的骨頂雞都很少了。”安新縣端村鎮群眾馮二偉回憶道。
雄安新區設立后,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實施清淤疏浚、百淀連通、退耕還淀、科學補水、嚴密防洪五大工程,全力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外循環打通,水多了;內動力恢復,水活了。經過治理,白洋淀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水標準,穩居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在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上持續深耕,雄安新區大力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生物多樣性。新區在白洋淀劃定了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建設了2個生態鳥島,全域設為禁獵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措施的加強,使得“華北明珠”重放光彩,鳥兒紛紛歸來: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在這里安家繁衍,曾一度被認為在中國絕跡的彩鹮在這里組團現身,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在這里棲息越冬……
今年5月,白洋淀又新發現了一種鳥類——國家“三有”野生動物冕柳鶯。至此,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至29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9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54種,國家“三有”保護和其他級別鳥類229種。
生態好了,鳥兒回來了,生活在淀邊的居民更加主動地愛鳥護鳥。
在王家寨村,村民自愿組成了巡查小隊,每天都去淀里打撈可能對水質產生影響的漂浮物,查看鳥兒們的生活情況,救助受傷的鳥兒。“村民積極性非常高,大家都說,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好好保護這些水上精靈,好好保護白洋淀。”王家寨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說,這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不僅白洋淀,萬木蔥蘢的“千年秀林”同樣是鳥兒們的天堂:金翅雀扇動翅膀穿梭林間,喜鵲的叫聲在樹林里回蕩……
“‘千年秀林’是新區‘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網絡的重要部分,它的建設有助于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美麗家園。”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生態事業部副協調人劉志軍介紹。
基于這樣的目標,“千年秀林”在建設過程中始終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原則,選用白蠟、國槐、銀杏、元寶楓等鄉土樹種,堅持使用原生冠苗造林,通過自然隨機散布、曲線栽植和多種混交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經過努力,“千年秀林”建設取得重要成果,累計造林48.1萬畝,綠化面積達74.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
“千年秀林”形成的立體生態網絡,為鳥兒筑巢和覓食提供了物理空間及食物鏈基礎,吸引了從珍稀物種到常見林鳥的各類鳥兒來此安家。
目前,“千年秀林”工程大規模植樹造林工作已基本完成,進入養護環節。“我們將持續通過技術創新做好養護工作,守護好‘千年秀林’、守護好林間精靈。”劉志軍說。
淀水如練,林木蔥郁,澄澈的藍與深邃的綠相依相偎,水光林色渾然一體。在藍綠交織的美景中,鳥語啁啾此起彼伏——這是百鳥翔集的大合唱,是生態修復后的高聲禮贊,更是雄安新區以生態為底色、以人民為中心,奮力打造綠色、智能、宜居現代化典范城市的動人樂章。(康曉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