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20項民生工程進展順利
辦好民生實事,持續增進百姓福祉
近日,邢臺市南和區小博士第三幼兒園托育班,保育師帶領孩子們做游戲。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7.7萬套棚改安置房已建成交付;新增縣鄉村三級客貨郵站點320個,開通線路60條;建設改造完工農村公路2872.2公里……今年上半年,我省20項民生工程進展順利,多項工程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心部署20項民生工程。今年以來,全省上下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夯實就業之基,筑牢民生之本
6月24日,一場“入企探崗”直播,來到位于石家莊市鹿泉區的盾石磁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里。
“直播間的朋友們,這兒是公司的測試車間,環境整潔,招聘的電器測試員就在這兒工作……”鹿泉區就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與企業負責人一起,帶求職者云參觀企業生產環境,實時解答相關問題。
一個小時的直播,累計觀看量1.3萬人次,為企業推薦了23名求職者。
今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力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千方百計穩崗擴崗。上半年,圍繞就業促進工程,全省開展創業服務27.3萬人次,失業人員再就業15.98萬人。
日前,我省多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的二十一條措施》,提高就業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專業化水平,助力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依托農村綜合服務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唐山市布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重點開展政策宣傳、職業介紹、創業指導等9項工作,讓就業崗位“通村(社區)入戶”,將服務送到老百姓家門口。
立足縣域產業與務工群體特點,衡水市在零工超市基礎上,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零工市場,構建縣鄉村三級靈活用工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已建成23個零工市場,累計服務企業3123家,提供就業崗位16751個。
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以“攻堅促就業奮進創未來”為主題,7月至12月,我省集中開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提供政策落實、實名登記、職業指導、招聘對接等全方位就業服務,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
各地各部門各高校通過舉辦招聘會、訪企拓崗等,千方百計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組織各類招聘活動1500余場次,參加單位3.6萬余家,提供就業崗位信息累計80余萬條。
我省做實做細做優“河北福嫂·燕趙家政”提質擴容工程,帶動更多婦女實現穩定就業。
上半年,全省選樹五星級“河北福嫂”301名、“河北福嫂”進京津基地100個,開展巾幗家政進社區(鄉村)活動6483場。
今年以來,京冀兩地有關部門推進“不住家”保姆新型家政服務模式,讓很多“河北福嫂”在北京有了“家”、穩了心。
盯緊關鍵小事,回應群眾關切
夏日傍晚,在石家莊市橋西區怡靜園小區的休閑小廣場上,居民們坐在一起納涼。住了20多年的秦俊霞笑著說:“現在小區大變樣,越住越舒心。”
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怡靜園小區,小修小補,治標難治本。維修破損道路、更換健身器材、安裝監控、修繕小區大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提升一套組合拳下來,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民以居為安。今年以來,我省各地加快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步伐,目前列入計劃的585個城鎮老舊小區已全部開工改造。
住房、上學、看病等,都是事關民生福祉的“關鍵小事”,反映著最真實的民生需求。
全省開展就醫購藥便民服務工程,截至6月30日,已開展預約服務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共403家,且已全部接入“河北智慧健康”平臺。符合條件的70家公立三級定點醫療機構、497家公立二級定點醫療機構已開通運行“一碼付”。
我省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和中小學生脊柱側彎防控工程,今年計劃完成新建、改擴建100所義務教育學校,截至6月30日,97所學校主體已完工。已累計完成1102.6萬中小學生脊柱側彎篩查,并同步建立學生電子健康檔案。
幼有所育、老有所養,關乎民生、連著民心。各地扎實做好“一老一小”民生保障,讓他們的“幸福刻度”可觸可感。
每天7時50分,石家莊市長安區居民王曉娜將1歲多的女兒沫沫送到善育托育園。“家里老人年齡大了,請了三個月的育兒嫂,帶娃效果也不是很好。”幾個月前,她還在為帶孩子發愁。
經人介紹,又通過一番挑選,她把孩子送到離家不遠的善育托育園,每月費用1000元左右,一個老師負責照顧兩個孩子,讓她很放心。
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設施完備、服務優質的普惠托育機構,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照護服務。
“最柔軟群體”得到呵護,幸福“夕陽紅”也變成現實。
我省制定2025年居家適老化改造“煥新”補貼實施細則,明確補貼范圍和標準。
深州市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為32戶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量身打造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穆村鎮穆村村民鄭勝滿說:“現在上廁所、上下臺階都很方便,這個改造真是太貼心了。”
關注特殊群體,兜牢民生底線
殘疾人是特殊群體,需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
我省連續7年把精準助殘服務工程納入20項民生工程,不斷滿足殘疾人群體康復、就業、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為殘疾人托起“穩穩的幸福”。
在6月21日舉辦的河北省殘疾人就業洽談會上,京津冀三地162家企業提供崗位2000余個,500余名殘疾人現場求職,300余人達成就業意向。
情系困難群眾、殘疾人、婦女等,我省進一步織密織牢特殊群體社會救助網絡。
今年以來,我省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累計完成孕婦無創產前基因免費篩查171036例、孕婦耳聾基因免費篩查142936例,實現建檔立卡孕婦應篩盡篩。低保特困“兩癌”患病婦女救助工程已通過銀行將救助資金撥付到880名救助對象個人賬戶。
點點螢火,溫暖童心。在河北,3.48萬名“愛心爸媽”用點滴付出編織成溫暖的守護網,讓無數留守困境兒童重新找到“家”的方向。
我省持續開展“小橘燈”助殘接力計劃,一大批志愿者、社會組織與特殊兒童及家庭結成幫扶對子8700余個,開展關愛服務活動5500余場。
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寬城滿族自治縣民政局、泊頭市民政局、石家莊市民政局等4家單位入選全國社會救助創新實踐揭榜掛帥單位,助推我省構建起更完善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
一件件民生實事,為百姓幸福加碼,讓群眾生活升溫。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河北將沿著高質量發展道路穩步前進,答好一張張民生答卷,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河北日報記者 薛惠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