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河北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個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成為鄉親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燕趙大地上,一幕幕和美幸福的場景,匯聚成鄉村全面振興穩步推進的壯美圖景。
在阜平縣經濟開發區的智速繁育中心,340萬棒食用菌菌棒正在進行第三階段的培育。
河北國煦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生產主管 劉金礦:
咱們這批棒再有15天左右就徹底成熟了,然后就可以發到棚里邊出菇了。
這些菌棒成熟后,將陸續發往顧家臺村、栗園鋪村、瓦窯村等種植點。在以前,種植戶將菌棒入棚后,前期需要兩到三個月的培養期,出菇時間在后期的五到六個月,只能實現一年一季栽培。2023年7月份開始,阜平縣探索采用龍頭企業集中養菌的辦法,免去種植戶養菌期,從而實現香菇一年兩季栽培,目前已經覆蓋全縣1700個棚。
保定市阜平縣食用菌種植戶 袁立洪:
15700的棒這一棚(的標準),掙個1萬多,這一個棚(一年)就掙3萬多塊錢。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將脫貧地區產業納入全省鄉村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一體推進,實施蔬菜、中藥材、奶業、精品肉類、中央廚房五大千億級產業工程,帶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在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遠近聞名的富崗蘋果嚴格按照"128道工序"進行種植管理,把全村3500畝蘋果建成了"全國園藝作物標準園",蘋果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邢臺市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黨總支書記 楊雙牛:
村民兜里有票子,有房子,有車子,手里還有技術,村里有產業,村民很有體面。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河北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擴大"河北凈菜"在京津市場份額。富崗蘋果、保定冰柿、雞澤辣椒……越來越多的"土特產"火爆出圈,扎扎實實鼓起了鄉親們的"錢袋子"。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行走在盧龍縣青龍河村,村容村貌干凈整潔,綠樹中掩映著紅瓦平房。看著不斷變美的村莊,青龍河村的村民們打心眼兒里高興。
秦皇島市盧龍縣青龍河村村民 張淑蘭:
我們村道路硬化了,出行也方便多了,而且干凈整潔,我們住著也特別舒心。
秦皇島市盧龍縣青龍河村村民 李勝宏:
現在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了。
我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難事出發,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等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在滄州鹽山縣薛堂村,村里利用盛產優質旱堿麥、玉米等作物的優勢,發展起煎餅加工、瓜蔞種植等特色富民產業,實施了環村公路、電力改造、溝渠水利、景觀公園等多項民生項目,村子處處迸發著鄉村振興新活力。肅寧縣西泊莊村依托百年"吹糖人"手藝,建起了糖人文化街、民俗文化小院,既傳承了文化,也留住了鄉愁。石家莊平山縣溫塘村將閑置房統一規劃、設計、改造,昔日的農家小院變身精致的溫泉民宿。鄉村蝶變滿目新,和美鄉村入畫來。農民身邊的"關鍵小事"陸續辦成,匯聚成燕趙大地的山鄉巨變。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河間市詩經村鎮二十里鋪村制定了紅白事改革23條約定,利用村規民約為彩禮"限高",為婚假"減負",培育文明鄉約民風。
滄州河間市詩經村鎮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 王志強:
以前村里辦一次事,單是吃喝要花至少3萬元。實施這23條后,村里紅白事開銷普遍減少,攀比之風也沒了。
鄉風民俗發揮著維系鄉村社會和諧運轉的重要紐帶作用。我省持續加強文明鄉風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抓好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培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讓文明鄉風吹進老百姓心坎里。我省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有效治理模式,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今日河北,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積小勝為大成,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